第1篇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执行情况总结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执行情况总结
围绕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课程组经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有效利用我校从德国引进的国内一流的先进设备和检测仪器,将学生从课堂领进操作现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课程组一直坚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和大学生科技活动,促进了学风的根本好转,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该课程组经常开展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实行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现场教学等多种手段来讲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在实践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且不断的丰富实验内容,在完成好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专业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了实验内容在课程中的份量,增加实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并在期末试题中增大了客观题的比例,在综合题部分将与实验紧密相关的内容列入考试之中。极大地改善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风有了明显改善。
2022年8月,《机械制造工程学》网页在教学中开始使用,学生对该网页的设计及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学生普遍认为该网页集学习资料及互动信息,以及进行交流和信息往来,对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服务。该网页体现了《机械制造工程学》的主要特色。方便他们了解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学习起动了重要作用。 1.2022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及其评估的研究”根据目前各高校毕业设计质量有滑坡趋势,提出了毕业设计评估的质量标准和具体的评估方案,结合项目的研究成果在煤炭高等教育杂志上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论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评估体系的建立”,项目成果在本科毕业设计发挥了巨大作用,该成果于2022年10月获得了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贰等奖。
2.教学改革项目“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针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特点,建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研究成果也因此于2022年获得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贰等奖。 4.研究完成的教研论文“光滑工件尺寸的测量与检验及其计算机实现”,其成果已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200
5、2022届毕业设计的专题研究中,将光滑工件测量时实验仪器和验收尺寸的确定实现了计算机自动选取,改善了实验手段。到达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了他们的大工程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2003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特点,拓宽工程实践内涵,扩大工程实践领域及基地,建立独立的、系统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于2022年结题验收,该成果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发表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上的教研论文“关于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的思考”在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上交流,经专家组评审,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论文壹等奖。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交流,经专家组评审,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论文壹等奖。
8.2022年,根据实践能力强的培养目标需要,课程组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开设专业综合实验,该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齿轮进行工艺规程的设计、加工和检测,效果非常好。2022年,依托我校的设备优势,利用从德国引进的cnc数控培训系统和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设备和仪器,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给出的零件图,对零件进行数控程序的编制、模拟仿真、实地加工,然后到三坐标测量机进行测量,拓展了专业综合实验的内容,收到了良好效果。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教研室
2022年5月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执行情况总结》出自:1566范文网
第2篇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情况总结
新课程的实施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一场变革,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思想要变革,我们的理念要更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旧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要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让他们即要“学会”,也要“会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掌握尽可能多的人类文明成果,也才有可能通过学习,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模式如何创新才能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针对一系列问题,我校确立了“立足于教研、立足于课堂、立足实际、大胆改革、稳步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来抓,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积极推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制定了《xx镇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立足于县教育局课堂教学改革精神、立足于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方案,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践中求得进步,在改革中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经过我校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将我校主要做的几项工作汇报如下:
一、制定明确的改革目标
以课堂“教与学”的改革为新课程实施的立足点,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生长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探索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寻求适合于、满足于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以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二、确立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1、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小组,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2、紧紧围绕《xx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开展课堂改革试验。
3、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积极性,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实践与研究。
4、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结合学科实际,不唯模式,掌握好“效度”,真正做到实在、有效。
5、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巩固深化所取得的成果。必须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切实向课堂教学改革要质量,要效益,求发展。
三、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实施方案”的实施分成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xx年3月~xx年5月
(1)、成立课堂教学领导小组,指导全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
(2)、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3)、开展领导下课堂听随堂课活动,调研、了解学校课堂教学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为制订方案提供依据。
(4)、制订《xx镇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由教导处具体负责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日常工作。
(5)、出台《xx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并反馈给教师。
(二)、第二阶段:xx年6月~xx年7月
(1)组织学校教师召开专题研讨会,学习“学校新课堂教学评价”讨论稿,对“学校新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2)组织教师开展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模式的研究,初步制订出学校具有学科特色的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和模式。
四、课堂教学改革结硕果
按照《xx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方案》,我校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课堂教学方法、策略与模式。在各个层面展示和汇报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今年上半年进修学校举办的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大赛,我校教师张黎明参赛,该教师应用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贯彻新课程课堂改革基本理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获得一等奖。在数学学科教学大赛中我校董建平获得二等奖。下半年,在全县语文教学大赛中,我校陈冬梅老师获得第八名的好成绩。
五、存在问题
1、新教材老上法。有的教师无法把握新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注重落实知识目标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教学现象还存在。
2、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离新课程理念有距离。新教材要求教师能有宽泛的知识储备及灵活的教学策略,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整合起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研制,但是部分教师认识不足,难以做到。
3、新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呈现出发展的不均衡。包括老中青教师的观念更新及行为跟进的相对不同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将继续努力,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乐园。为开创我校教育教学的新纪元而努力。
第3篇 国土局整治改革工作情况总结
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长江、淮河入江水道在这里交汇,拥有400多万亩良田和146万亩水面湿地,土地品质好、土壤肥力高、资源负荷强,是全国优质耕地集中区之一。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人文、生态、精致、宜居是的城市特色。
全国“两整治一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迅速行动。市委、市政府专题听取并研究“两整治一改革”工作,结合实际,明确要求全市上下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市场建设作为我市“两整治一改革”工作的重点。全市国土系统召开了“两整治一改革”工作动员部署会,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和省有关会议精神,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从深化、细化土地管理的廉政风险点排查抓起,着力规范制度建设,将行政权力的监管贯穿到土地市场整治中。通过定责任、抓制度、强监管,努力在全系统建立权力运行监管机制和市场配置监督机制,着力以土地出让交易的“阳光”工程,打造“民生国土”。近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土地市场整治和改革上着重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以出让“净地化”彰显土地市场建设“民生化”
将“民生国土”理念贯穿于土地市场整治的始终,以规范的土地出让行为保证市场规范、“民生”落实。一是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土地招拍挂全覆盖。严格土地招拍挂制度是规范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的关键,是维护和保障土地使用者合法权益的根本举措。我们大力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将工业和经营性用地使用权出让全部纳入市场进行交易,避免出现“人为干预”、“暗箱操作”等现象,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更加优化。我市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连续多年招拍挂比率达到100%,实现了全覆盖。二是大力推行土地“净地上市”。以土地“净地出让”作为规范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的突破口。地块上市过程中,要求必须先安置后拆迁,再进行出让。高度重视“净地上市”过程中的拆迁和安置这一核心问题。拆不拆迁、怎么拆迁等事项由居民选择,征得90%以上居民同意后再实施拆迁。杜绝出现强制拆迁、暴力拆迁等现象,将上市地块的矛盾协调解决在前。今年4月以来,市区所有地块上市都在群众事先充分知情和主动选择的前提下进行,每个地块出让都实现了“净地”成交,群众对于地块上市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得到保证。三是加强房地产用地计划调控。以满足居民实际住房需求为导向,通过计划的方式适时调节房地产用地的规模结构,完善上市地块备选库,实行项目化管理,逐块落实出让计划条件,适时将条件成熟的地块推向市场。有针对性地实行高、中、低三档住房用地控制,关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普通商品房开发,抑制高档商品房用地市场投放比重。今年以来,我市保障性、政策性住房和中低价位商品房用地比例已经达到了70%以上。
二、以流程“阳光化”促进土地市场运作“透明化”
在土地管理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一项管理行为是否规范有序、市场行为是否群众满意,关键在于行为本身是否公开、公正、透明,核心在于是否充分“阳光”。为此,我们着力完善土地出让公开、公正、透明等“阳光”机制。一是出让事项集体决策。对土地出让有关事项坚持实行共同会办、集体决策。提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和土地估价委员会,分管市长及国土、规划、建设、房管、监察、财政、物价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对地块上市有关事宜集体决定。特别是在拍卖底价的确定上,采用投票方式,由委员会各参加部门分别投票提出拍卖参考底价,取平均值作为地块底价。二是异地拍卖师摇号主持。将市场机制延伸到拍卖主持人的选择上,率先实行了“异地拍卖”的创新模式。具体操作上,我市与省国土资源厅合作,在全省选择优秀拍卖师建立拍卖师库。拍卖会随机选择、抽签决定待选人,随机摇号确定拍卖会主持人。这种运作模式,不但以完善的机制公开竞争土地,而且以摇号的形式竞争土地拍卖主持,将一个市场孵化成“两个市场”,由一个竞争派生出“两个竞争”,使部分开放转到完全开放,避免了可能发生风险点,使拍卖各流程完全透明,竞价者公平竞争,观看者心中明朗。三是拍卖过程现场直播。土地拍卖会除按规定程序进行现场公正外,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市民代表全过程现场观摩,邀请媒体记者现场采访报道。邀请电视台、江苏土地市场网等媒体,对拍卖会全程进行现场同步直播,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拍卖会无论从现场竞价还是最终结果确认,每一个步骤都在公众目光和媒体聚焦下“阳光”进行。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化,公开度、公正度、透明度、阳光度的提升,市场公信度、国土部门的社会公信力大幅提升,投资商对土地市场的信心明显增强,全市土地市场秩序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同时也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行为的产生。
三、以管理“信息化”推进土地市场建设“现代化”
从国土部门管理与服务层面来看,土地出让的“阳光化”,“削了部门的权,去了部门的利”。国土部门的角色进一步转向监管与服务。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管理机制和服务措施也必须紧紧跟上。为此,我们以“两整治一改革”为契机,强化管理,高效服务。一是建立完善土地有形市场。投入600多万元对土地拍卖交易中心进行硬件改造和扩容升级,融入了集多媒体显示、信息交互、同步传输等多项技术措施。完善后的既保障土地出让网上交易、网络监管的顺利推进,又使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等内控体系更加系统化、全面化。二是构建网上监管平台。至今年6月份,我局已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涉及的具体业务全部纳入“市网上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实时在线、实时办理。同时,建立“市土地市场交易平台”、“国土资源业务内控电子监察平台”,实行全过程跟踪,全方位监督,实现阳光透明运行。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加强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监察,借助国土资源利用“一张图”工程,完善“违法用地和涉土信访网上跟踪督办平台”,组织技术力量建设土地“批、供、用、补、查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实现建设用地全程动态网上监管。三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公布地块上市、土地供应、规划计划、登记发证和审批结果等各类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保护群众利益。借助网上平台,开通“国土资源网上咨询论坛”,全天候接受群众政策咨询、问题投诉、案件举报,有效增强了国土资源工作应急反应能力和水平。四是强化制度建设。通过“两整治一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结合排查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今年我市先后研究制定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暂行办法、土地上市交易规则、重大事项集体会办制、土地价格评估会审制、土地招拍挂出让操作流程和管理办法等一批制度,以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将土地资产管理的每个程序、每个环节都落实到制度上,以制度促规范,以制度防腐败,以制度树形象。
四、以信息“公开化”实现土地市场监管“社会化”
“两整治一改革”工作,是一项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认为,这项工程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要求,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继续以深化市场建设为主体推进市“两整治一改革”工作,通过土地市场的完善和规范,带动队伍能力作风的提升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第4篇 水利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工作总结范文
县水利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情况总结
为推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抢抓重大机遇,深化水利改革,实现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水利工程建设高效安全廉洁,我局高度重视,把学习贯彻水利政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为切实把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政策落到实处,加快水利发展步伐,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我们注重抓了学习宣传工作。
我局制定了实施方案,把中央水利会议精神,列入我局学习的主要内容,真正学深、学透。通过学习,使我局领导干部进一步认清了水利工作面临的形势,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任务,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做好水利工作,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精心谋划、出台措施,力促水利事业加快发展
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把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政策落到实处,我局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县发展水利的指导思想、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和要求。各股室从大局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在项目实施、工程实施、资金筹措与管理等方面,我局能够转变作风,主动为基层搞服务、办实事,特别是项目立项、水资源论证等项工作中,与其它部门协调联动,搞好协调配合,为加快全县水利发展贡献力量。
三、精心施工、加快重点水利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我县持续开展了河道治理工程、水保生态治理等“兴水战略”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四制”管理体系,落实工程安全责任制,确保每一项工程有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方法,使每项工程建设规范、有序的进行。
四、明确政策、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今年以来,在每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认真执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的各项规定,加强每项工程的安全、质量和建设管理:一是加强施工单位的管理,坚决杜绝无资质承揽工程现象,严禁转包和分包工程行为;二是加强质量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和完善工程管理体系;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安全事故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我们坚持抓了以上工作,在工程建设和资金运用中,没有挤占、挪用现象发生,保证了每项工程的顺利开展。
五、强化责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我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出台《关于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意见》制定了取水申请程序,水资源论证项目验收程序等一系列规定,并参加了省水利厅组织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培训班,与各市县交流了管理经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通过对水利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解决了制约水利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及时把检查结果转化为规章制度,强化源头治理和防范,进一步完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
(编辑:圆圆)
第5篇 县供销社深化改革工作情况工作总结范文
县供销社深化改革工作情况总结
xx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供销社的精心指导下,__县供销社积极探索为农服务新领域,着力推进供销改革的“五个创新”,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尽职尽责。
一、改革的任务和工作思路:xxxx年__县供销社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供销社综合改革,基本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___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社改革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省市供销社工作部署,抓住重点,加快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结合县情,重点推进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合作,推进金融体系创新;因地制宜,强化管理体制创新。
二、xxxx年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
1、组织体系创新。首先摸清县域涉农实体发展现状,对社会效益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筛选造册,初步拟定了供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组织机构,待条件具备,有相对成熟的模式,有可借鉴的范例时及时推进。
2、经营服务体系创新
(1)推进农资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利用近市的有利条件,密切与市社金穗农资公司的合作,市公司负责挂牌、配送、培训,县社负责管理、规范、服务,先期合作的8个农资经营网点都达到了统一标识、统一品牌、统一配送,市公司前段时间对各经营网点的负责人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专业知识培训,推广工作已展开,土样已送检,配肥工作进行中。可以说,合作顺利,达到了互利共赢,服务三农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抓好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的网络建设。
1、规范__供销社模式。适应改革的需要,协助__社在职工、财物、保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完善,__基层社是__县的一个亮点,多年来实行统一管理,一是人员,资产的统一管理;二是养老、医保的统一缴纳,职工抱团经营,供销社定人员、定指标、定奖惩。下属各网点经营状况都很好。
2、推广__供销社模式。在具备条件的捷地、__有选择的推广了__统一管理模式,效果很明显。
(3)推进金融体系创新
3、与人保公司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截至目前保费已达170余万元,保险项目已发展到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财产保险。一是签定协议,挂牌运营,二是高度重视,人员包乡。三是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举办了5次。
4、组织人员到任丘就金融超市,网络经营进行了参观学习。
(4)推进管理体制创新
一是成立了社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二是对基层社的资产详细登记造册;三是认真分析资产地理位置、经济价值等实际情况,按处置盘活、开发项目,改造提升,租赁经营进行分类管理,理清资产管理及开发利用思路;四是制定了“基层社人员管理办法”“基层社资产管理办法”,并不断充实、完善。
三、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十二个字:夯实已有基础,拓展服务领域
1、适时跟进合作社,联合社的创建。
2、搞好与祥农红枣专业合作社的对接服务,落实托管土地1000亩。
3、在有条件的乡镇全面建立农资连锁网点。
4、参照任丘经验,拟以__供销社为试点谋划金融超市。
5、下半年举办较大规模的农技培训班一次。
6、持续加强与人保,建行的协作配合。
第6篇 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计划总结
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计划总结
我校从20xx年就开始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尝试,三年来,先后将学校食堂、小卖部、开水房、公话室、校园绿化、学生寝室卫生管理、安全保卫等工作,采用招标发包的方式承包给公司或个人,引进竞争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管理学校后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为学校下一步的后勤管理和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一、从“学校养后勤”到“后勤补学校”的转变
算一笔很简单的经济帐:实行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以前,学校每年要养后勤人员16人,包括后勤办公室人员,食堂、小卖部人员、清洁、水电工人,门卫管理人员等。这些还不包括经常性维修所请临时维修工作人员等。每年后勤总支出在20万元以上,这对于经费本身就十分紧张的我校来说无疑是个十分沉重的包袱。
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校后勤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的突现了出来:由于食堂、小卖部、开水房、公话室、学生寝室卫生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都承包给了公司和个人,学校后勤人员很快精减到只有7人,这样,仅后勤人员工资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约近10万元。而且,食堂、小卖部、开水房和公话室的承包费收入又有10万元左右,这样一来,就很大层度的补贴了学校经费的不足。
二、从“焦点”到“骄点”的转变
实行社会化改革前,由于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学生就餐住宿环境差,没有竞争压力、后勤人员服务水平低,缺乏成本经营意识等等原因,造成学校投入大产出少,办学效率低、办学效益差,师生意见大的现状。那些年,后勤问题一直是学校管理上的一大“焦点”。迫使学校把很大一部份精力用在处理后勤日常工作上,分散了学校抓教学、抓科研的主要精力。既加重了学校的负担,又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实行后勤管理社会化以后,由于引进了激烈的竞争机制和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迫使承包者不断改变服务态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很快扭转了过去后勤服务水平低下、服务质量糟糕的局面。到现在,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已经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后勤管理工作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的一大“骄点”。
第7篇 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总结
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总结
我校从2002年就开始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尝试,三年来,先后将学校食堂、小卖部、开水房、公话室、校园绿化、学生寝室卫生管理、安全保卫等工作,采用招标发包的方式承包给公司或个人,引进竞争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管理学校后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为学校下一步的后勤管理和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一、 从“学校养后勤”到“后勤补学校”的转变
算一笔很简单的经济帐:实行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以前,学校每年要养后勤人员16人,包括后勤办公室人员,食堂、小卖部人员、清洁、水电工人,门卫管理人员等。这些还不包括经常性维修所请临时维修工作人员等。每年后勤总支出在20万元以上,这对于经费本身就十分紧张的我校来说无疑是个十分沉重的包袱。
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校后勤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的突现了出来:由于食堂、小卖部、开水房、公话室、学生寝室卫生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都承包给了公司和个人,学校后勤人员很快精减到只有7人,这样,仅后勤人员工资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约近10万元。而且,食堂、小卖部、开水房和公话室的承包费收入又有10万元左右,这样一来,就很大层度的补贴了学校经费的不足。
二、从“焦点”到“骄点”的转变
实行社会化改革前,由于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学生就餐住宿环境差,没有竞争压力、后勤人员服务水平低,缺乏成本经营意识等等原因,造成学校投入大产出少,办学效率低、办学效益差,师生意见大的现状。那些年,后勤问题一直是学校管理上的`一大“焦点”。迫使学校把很大一部份精力用在处理后勤日常工作上,分散了学校抓教学、抓科研的主要精力。既加重了学校的负担,又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实行后勤管理社会化以后,由于引进了激烈的竞争机制和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迫使承包者不断改变服务态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很快扭转了过去后勤服务水平低下、服务质量糟糕的局面。到现在,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已经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后勤管理工作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的一大“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