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国学经典诵读的培训总结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听课,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文城中心小学许小丽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敕勒歌》,课上许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国学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带读、个别读、齐读、接读、变换角色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以读为主线的教学形式。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热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常态下的国学课堂教学的样板课。
“一本课本,一张嘴,就能上好国学课”王老师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读成诵,这是国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原则。“素读”是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听课及专家的讲评活动,心结以解开,明确了目标,把握好策略,更坚定了自己上好国学课的决心与自信心。
第一届经典诵读时,我和教研室的几位同志深入各所学校验收节目。但对我来说,只是偏爱文学,喜欢朗诵,前来只想踏踏实实有所收获。观看完所有的节目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有些学校把诵读经典变成了艺术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我的意识里,经典朗诵应以“诵”为主,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让人们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这是第一次经典诵读给我的印象。
时值一年,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又拉开了帷幕。这次的小学组在市二小举行。那天原本想早点去,由于陪同王宜振老师去得太晚了。急匆匆来到二小,早已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人群攒动。舞台两边大屏幕上的字滚动着。找了一个位置站在那里认真观看起来。
朗诵、着装无可挑剔,比去年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家长也来得不少。这样的阵势足以让听众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通过这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我边看边想:如果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一定变得丰富灵动,也一定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说到这里,我为自己的选择而高兴。今年暑假我正是怀着对国学的热爱踏上了去北京学习的征程。6天6000元的培训费让人吃惊。“育贤国学”培训中心在我心里萌生很久。灵宝许多文人墨客、教育专家对我的举措很是赞同。不知道这一愿望能否在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上实现,但我的雄心壮志是让孩子接受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要他们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我们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 她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第2篇 国学经典诵读的培训总结
国学经典诵读培训总结1
“国学经典诵读”早已成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年级的学生学习已有四年了,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化已有了初步了解,收到了启蒙教育,开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实践活动: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每学期一次成果展示;每学期评选一次“国学小标兵”。让老师、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用经典的精华来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一道风景,带来勃勃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师生的口头禅,“李杜诗篇万口传”成了班级良好的学诗风气,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日益浓厚。
1、方法趣味化。
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2、内容“不求甚解”化。
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3、诵读形式多样化。
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现在,每到开学初,孩子们总会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学期我们背哪些诗啊?什么时候学啊?”看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我感到异常欣慰。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语言快速积累。“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到目前为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上百首经典诗词。经典诵读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大量诵读丰富了语言积累,增强了语感,获得了审美体验。说写能力不断提高。多样的诵读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年来,我们与孩子们一起行走在这开满鲜花的诵读之路上,体验着诵读的快乐,欣赏着经典的魅力,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思维开阔了,兴趣广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期间不乏有许多困惑,有几许收获。时间在变,但我们的信念不变,我们的行动不变,期待收获更多!
国学经典诵读培训总结2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听课,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文城中心小学许小丽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敕勒歌》,课上许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国学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带读、个别读、齐读、接读、变换角色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以读为主线的教学形式。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热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常态下的国学课堂教学的样板课。
“一本课本,一张嘴,就能上好国学课”王老师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读成诵,这是国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原则。“素读”是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听课及专家的讲评活动,心结以解开,明确了目标,把握好策略,更坚定了自己上好国学课的决心与自信心。
第一届经典诵读时,我和教研室的几位同志深入各所学校验收节目。但对我来说,只是偏爱文学,喜欢朗诵,前来只想踏踏实实有所收获。观看完所有的节目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有些学校把诵读经典变成了艺术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我的意识里,经典朗诵应以“诵”为主,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让人们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这是第一次经典诵读给我的印象。
时值一年,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又拉开了帷幕。这次的小学组在市二小举行。那天原本想早点去,由于陪同王宜振老师去得太晚了。急匆匆来到二小,早已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人群攒动。舞台两边大屏幕上的字滚动着。找了一个位置站在那里认真观看起来。
朗诵、着装无可挑剔,比去年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家长也来得不少。这样的阵势足以让听众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通过这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我边看边想:如果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一定变得丰富灵动,也一定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说到这里,我为自己的选择而高兴。今年暑假我正是怀着对国学的热爱踏上了去北京学习的征程。6天6000元的培训费让人吃惊。“育贤国学”培训中心在我心里萌生很久。灵宝许多文人墨客、教育专家对我的举措很是赞同。不知道这一愿望能否在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上实现,但我的雄心壮志是让孩子接受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要他们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我们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 她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第3篇 国学经典诵读的培训总结
国学经典诵读的培训总结-培训工作总结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听课,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文城中心小学许小丽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敕勒歌》,课上许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国学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带读、个别读、齐读、接读、变换角色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以读为主线的教学形式。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热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常态下的国学课堂教学的样板课。
“一本课本,一张嘴,就能上好国学课”王老师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读成诵,这是国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原则。“素读”是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通过听课及专家的讲评活动,心结以解开,明确了目标,把握好策略,更坚定了自己上好国学课的决心与自信心。
第一届经典诵读时,我和教研室的几位同志深入各所学校验收节目。但对我来说,只是偏爱文学,喜欢朗诵,前来只想踏踏实实有所收获。观看完所有的节目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有些学校把诵读经典变成了艺术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我的意识里,经典朗诵应以“诵”为主,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让人们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这是第一次经典诵读给我的印象。
时值一年,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又拉开了帷幕。这次的小学组在市二小举行。那天原本想早点去,由于陪同王宜振老师去得太晚了。急匆匆来到二小,早已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人群攒动。舞台两边大屏幕上的字滚动着。找了一个位置站在那里认真观看起来。
朗诵、着装无可挑剔,比去年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家长也来得不少。这样的阵势足以让听众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通过这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我边看边想:如果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一定变得丰富灵动,也一定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说到这里,我为自己的选择而高兴。今年暑假我正是怀着对国学的热爱踏上了去北京学习的征程。6天6000元的培训费让人吃惊。“育贤国学”培训中心在我心里萌生很久。灵宝许多文人墨客、教育专家对我的举措很是赞同。不知道这一愿望能否在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上实现,但我的雄心壮志是让孩子接受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要他们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我们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她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