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xx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xx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1.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全市100%的乡镇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现代化内涵,修订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意见,完善并积极启动实施辖市(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和规划。 3.规划新一轮教育布局。为适应常州特大城市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初步完成xx-2022年常州市区教育布局规划,并积极启动实施新一轮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对物资学校、旅游学校、三职高等3所职业类学校进行优化整合,会同新北区政府采取股份制形式筹建一所公办股份制中等职业学校——新北区职教中心。
4.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市北郊中学新北校区、常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市二中整体改造、花园中学多功能教学楼等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正衡初中学生公寓、三中教学综合楼、田家炳实验中学图书综合楼、刘国钧职教中学图书馆扩建、聋哑学校整体改造以及6所学校的塑胶跑道等工程按时竣工。 二.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各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
6.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在招生工作中,大力宣传“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和“要择校、找民办”政策,严格管理和控制“分流”渠道和数量,“小升初”依法实行就近入学;中招工作继续实施重点中学30%名额分配各初中校的做法,严格按照省厅文件精神,扩大高中统招比例,择校实行“三限”政策(限钱数、人数、分数);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专门举办中职招生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选择,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尽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适合的学校,保证了公办与民办、普高与职校、热点与非热点等各级各类学校各得其所,共同发展。 7.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建设,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5所(使全市达37所)、省级实验小学8所(使全市达54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44所);全面开展星级高中转评工作,100%的省重点高中顺利转星。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8%;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99%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初中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96.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xx年,在高考模式改革的情况下,我市再次取得佳绩:万人进线率为万分之十九,第六年保持全省第一;本科录取率56%,其中市区高达70%,名列全省前茅;60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比例为万分之四十八,位居全省第一,超省平均一倍。
8.职业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大力加强示范专业建设,新创省级示范专业16个,市级示范专业(含中专校)18个,市区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8%,一次就业率达96%;1563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本科达线率达44%,职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比例达35%,名列全省前茅。
第2篇 xx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2002年,是全面实施常州教育“十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们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创建学习型系统为抓手,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以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为根本,切实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全面完成了2002年工作目标,为实施“十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注重区域整体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继续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全局性工作和任务的重要内容,坚持发展不动摇。全市所有乡镇都通过了教育基本现代化达标乡镇评估验收,并在此基础上,将建设重点由学校、乡镇层面转向市(县)、区的区域层面,加大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力度。拟订了《常州市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规划》,扎实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全面实施《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全年新增校园网73个(全市达到151个);完成常州教育网改版工作,每月点击数超过25万,教育局机关、教研室等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常州城域教育网完成论证并启动建设,钟楼、新北、天宁区教育信息中心及学校完成虚拟主机托管;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250g,25万个文件,500部视频资源;举行第三届职业学校多媒体课(学)件评选、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评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成果展评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评比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召开常州市教育信息化推进会暨教育技术工作会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全市近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了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和农村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职业学校均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必修课程。
加大窗口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现代化学校、示范(重点)学校的建设。全市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8所(使全市达到32所)、省级实验小学13所(使全市达到46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到34所)、省级重点高中4所(使全市达到2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8所),首次评选市级模范学校34所,并向省推荐第四届模范学校17所。
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村配套学校常州市勤业中学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正常开学;常州外国语学校外籍专家楼、正衡初中教学办公楼、职教中心信息教育中心、少年宫二期工程主体工程按期峻工,北郊中学初高中分离方案论证确定,此外,武进新苑高中一期工程、新区国英小学二期工程、溧阳职教中心一期工程、金坛金沙中学建设工程等稳步推进、按期完工。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全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出国(境)考察、培训69人次,接待国(境)外教育团组21批、计80余人次来访;暑期组织500余名中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组织常州市一中、三中分别与韩国南杨州市、英国埃塞克斯郡开展师生友好交流;新通过聘外资格学校4所(使全市达到27所),新聘外教84名,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适应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妥善安置了30余名在常外籍人士子弟就读。
二、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强化“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7.25%;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99%以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95.37%。2002年,我市高考又创佳绩:省常中张璇同学以685分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我市高考万人进线率、市区本科上线率、平均总分等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总分名列前20名的考生中,我市(含金坛、溧阳)占了1/5;本、专科总录取率为85.85%(其中,市区为90.23%,武进为89.61%,金坛为79.85%,溧阳为77.89%),比去年增长5.65%;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03%。
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加大职校招生宣传力度,引导合理分流,继续面向苏北地区、西北安康地区招生办班,扩大了重点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全面施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课程分层教学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9.1%,一次就业率达96.39%。1662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1599人被录取,本科达线率、十二个专业总分、平均分、600分以上人数比例、总录取率(96.2%)、本科录取率(28.5%)等均居全省第一。
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常州大学城首期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成立,使全市高职院达5所;在职校与大专院校联办五年一贯制高职的基础上,刘国钧职教中心、武进职高、西林职高等又经省厅批准开办特色优势专业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远程教育校外站点先后落户我市;常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
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制订《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的若干规定》,对91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规范办学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对218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进行年检;全年共组织1.5万人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比去年增长14.64%,1.3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旨在为市民学习提供菜单式服务的“常州市民学习信息服务中心”完成建设,投入运行;建成8个市级(其中3个省级)“5112”教育富民工程示范基地;完成各类成人培训45.1万人次。全面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全年完成普通话培训公务员2500人、教师2300人,普通话测试公务员2400人、教师2100人,组织第五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推普宣传电视片《龙城雅韵》获省最佳专题片第一名。
三、锐意进取,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1、加强行政推动,全面实施课改
2002年秋季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和起始学科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年初,我们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审批确定了首批2000余名课改实验教师,制订“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意见”,积极组织相关学科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邀请近100名国家级课改专家(课程标准制定者)来常讲学,课改实验教师接受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初中语文、初中数学、中小学体育等学科培训1.5万人次、通识培训3500多人次;举办暑期校科级干部培训班,对学校领导进行课改知识的全员培训,并组织“走进新课程”书面考核;组建11个新课程课题研究组,分六组对全市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定期出版《常州市课程改革动态》,加大课改宣传,加强课改交流。
2、加强教育科研,实施课题带动
各地各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在确定467项国家级、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的基础上,设立了325项青年教师研究课题,32个省级电教课题全部结题;面向教育系统,公开招聘兼职教研员24名,壮大了教科研队伍;确立了省常中等35所学校为首批常州市教育科研基地;组织召开了“苏锡常镇扬五市高三语文研讨会”和2002年高三各科复习教学研讨会,对高三“3+x”科目设置改革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考试中心和兄弟省市教研部门的重视和好评。召开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和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制订“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若干意见”和“课程实施评估方案”,开展“减负”检查写实性通报,加强了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和常规管理。
3、加强特色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成功举办全市中小学特色教育校长论坛;举行市十七届“育苗杯”田径比赛、健美操比赛、各种球类比赛、“世纪印象”常州市教育系统艺术作品展、校园整台文艺节目汇演、常州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举办常州市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并在全省比赛中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积极组织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和“未来科学家”科技知识竞赛,分获中学团体一等奖和小学团体三等奖,组织全市18所中专、职校345名学生参加第二届职校学生“五项技能比赛”,组队参加省第二十二届珠算技术比赛并获团体二等奖,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参加省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充分证明了体教结合工作已初见成效。
4、加强正面引导,切实转变观念
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招生考试工作,切实转变观念,为课改提供环境保障。编制市区各小学施教区图,依法规范就近入学。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正面引导分流。着力做好文章:“家门口的学校很精彩”、“择校要理智”、“高考不是独木桥”,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举办中职招生咨询市场,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及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职业类学校。继续实施将省重点高中公办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各初中校的做法,并在去年2所重点高中试行的基础上,扩大到全市11所省重点高中。
5、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002年是我局确定的“德育工作研究年”。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调研,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6·26”禁毒征文比赛;组织高三毕业生“向家乡人民献爱心”义务献血活动,举办暑期优秀学生干部夏令营;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和第九届高校思想政治年会论文评比,组织高校第二次邓小平理论公开课活动;举办“喜迎十六大”少年儿童讲故事比赛。修订《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手册》,制订《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意见》,组织评选职校德育工作优秀论文。通过不懈努力,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德育载体日益丰富,一批德育基地相继建成并发挥积极作用,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不断得到拓展,德育工作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6、争取多方支持,关爱弱势群体
从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争取多方支持,关爱弱势群体。全年,市帮困助学金办公室共对2300名在常就读的特困生发放助学金250余万元;开展助残捐赠活动,组织学校及社会各界向聋哑学校捐款近20万元;设立“爱心基金”, 成立“学生法律自我援助中心”,开展志愿者结对活动;继续实施“金边工程”,对薄弱学校教师以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从教。目前,从帮困办、社会各界到各级各类学校关注弱势群体的爱心网络正在形成,扶贫济困意识正在得到强化,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四、创新机制,打造高素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1、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
成立了“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强化行政推动,努力浓厚创建氛围。进一步健全各校学习制度、读书制度、培训制度等,规范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学习行为,使学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定标准,使单位和个人明确目标,以评价促学习、软件换硬件、抓课题带学习、表彰先进、组织考试等方法,使学习转化为单位和个人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大力开展转岗培训,推进市民外语、计算机学习,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开展计算机上网操作培训、公民道德法制教育,每周三组织机关干部英语培训等等,教育系统掀起了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争当学习型个人的热潮。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进一步深化“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坚持“教师培训重在素质培训、教师教育重在师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教师师德规范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和省“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汇编印发《家访有感》优秀征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征文比赛,举办全市青年教师师表形象大赛。庆祝第十八个教师节,深入开展“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不断加深教育工作者“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美好感情,大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继续开展“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创建活动,10个单位新列入“好班子”行列,使“好班子”达到36个(占总单位数的82%);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举办6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300多位校级干部接受了培训;着力抓好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学习、交流、提高工作;加强对校科级后备干部的考察、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直属单位近300名中层干部通过竞聘任职;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提高了考察工作的透明度和考察结果的真实性;继续深化“五个一”活动,对校科级干部150余篇教科研论文进行了评比和表彰。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制订《常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深化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组织10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参加暑期外教英语培训班,提高了英语教师的口语能力和教学水平。截止年底,教师合格学历普高达89.71%,职中74.37%,初中95.58%(其中本科39.26%),小学98.86%(其中大专57.19%),幼儿园94.81%(其中大专35.48%),组织百余名优秀教师报考教育硕士;完善“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制订《常州市百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培养意见》,组织评选中小学第五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职校第二批骨干“双师型”教师,向省推荐的13位特级教师候选人,100%获得通过;全面启动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全市近1.2万名在职教师通过认定取得了教师资格;完成五大类近3000名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启动2002新进人员见习期、试用期人事代理制;举办常州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舞蹈比赛,常州市首届职业学校(院)专业和实训教师五大专业技术比赛,全市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特教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我市中小学教师在各类评优课比赛、基本功竞赛、学科教学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4名、二等奖1名、全省一等奖1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名,28节优质课制作成录相选送我国西北地区。
五、转变作风,切实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能
1、切实推进依法治教
配合省教育厅在常召开了全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征订省编《教师“四五”普法读本》2.8万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成立了“四五”普法领导小组,制订普法规划和学法计划,组织教职工“四五”普法考试和学生征文竞赛,全面启动“四五”普法;督促学校制订和完善章程,100%的直属学校完成了学校章程的制订;开展“依法治校”工作评估,61所学校经评估确认为“常州市依法治校工作先进单位”;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认真贯彻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制订“常州市中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试行)”,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2、加强教育检查、督导工作
召开常州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成立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建立督导责任区,修订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方案,发挥教育督导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中小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经费情况调研、中小学“减负”、学校危房改造工作督查、学校校产工作检查、幼儿园改制情况调研、外来工子弟学校情况抽查、学校安全、卫生工作检查、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民办(民营)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检查等等,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加大教育纪检监察力度
召开全市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后出台了“教育基本建设实施全过程廉政监督的意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若干规定”;进行图书、教材采购回扣专项清理和清房工作;开展“勤廉之风万人评”活动;成立教育局会计结算中心,加强教育审计,推行收费公示制,开展“规范中小学收费达标县(市、区)”“回头看”和收费规范学校验收,有效遏制了中小学乱收费现象。
4、浓厚调研之风,落实行政效能监察,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2002年是中央确定的“调查研究年”、“转变作风年”,全体机关干部坚持每月深入基层调研,深入课堂、了解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倾听师生意见,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开设局长信箱、设立局长接待日,推行政务公开;结合开展“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召开机关中层干部工作研讨会、非校事业单位负责人研讨会、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会议,认真学习市政府关于“开展行政效能监察”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机关工作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制和首问负责制,继续清理审批事项,精简会议文件,认真做好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机关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有了改善,受到群众和基层学校的欢迎。
2002年,我局共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地区“支持儿童”活动组织奖、全国职教先进集体、全国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妇女儿童事业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希望工程”贡献奖、江苏省“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先进基层党校、江苏省“青年文明号”争创集体、江苏省教育系统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等殊荣。
2002年常州市教育局工作总结
第3篇 xx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xx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注重区域整体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继续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全局性工作和任务的重要内容,坚持发展不动摇。全市所有乡镇都通过了教育基本现代化达标乡镇评估验收,并在此基础上,将建设重点由学校、乡镇层面转向市(县)、区的区域层面,加大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力度。拟订了《常州市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规划》,扎实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全面实施《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全年新增校园网73个(全市达到151个);完成常州教育网改版工作,每月点击数超过25万,教育局机关、教研室等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常州城域教育网完成论证并启动建设,钟楼、新北、天宁区教育信息中心及学校完成虚拟主机托管;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250g,25万个文件,500部视频资源;举行第三届职业学校多媒体课(学)件评选、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评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成果展评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评比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召开常州市教育信息化推进会暨教育技术工作会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全市近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了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和农村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职业学校均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必修课程。
加大窗口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现代化学校、示范(重点)学校的建设。全市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8所(使全市达到32所)、省级实验小学13所(使全市达到46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到34所)、省级重点高中4所(使全市达到2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8所),首次评选市级模范学校34所,并向省推荐第四届模范学校17所。
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村配套学校常州市勤业中学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正常开学;常州外国语学校外籍专家楼、正衡初中教学办公楼、职教中心信息教育中心、少年宫二期工程主体工程按期峻工,北郊中学初高中分离方案论证确定,此外,武进新苑高中一期工程、新区国英小学二期工程、溧阳职教中心一期工程、金坛金沙中学建设工程等稳步推进、按期完工。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全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出国(境)考察、培训69人次,接待国(境)外教育团组21批、计80余人次来访;暑期组织500余名中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组织常州市一中、三中分别与韩国南杨州市、英国埃塞克斯郡开展师生友好交流;新通过聘外资格学校4所(使全市达到27所),新聘外教84名,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适应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妥善安置了30余名在常外籍人士子弟就读。
二、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强化“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7.25%;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99%以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95.37%。xx年,我市高考又创佳绩:省常中张璇同学以685分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我市高考万人进线率、市区本科上线率、平均总分等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总分名列前20名的考生中,我市(含金坛、溧阳)占了1/5;本、专科总录取率为85.85%(其中,市区为90.23%,武进为89.61%,金坛为79.85%,溧阳为77.89%),比去年增长5.65%;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03%。
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加大职校招生宣传力度,引导合理分流,继续面向苏北地区、西北安康地区招生办班,扩大了重点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全面施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课程分层教学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9.1%,一次就业率达96.39%。1662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1599人被录取,本科达线率、十二个专业总分、平均分、600分以上人数比例、总录取率(96.2%)、本科录取率(28.5%)等均居全省第一。
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常州大学城首期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成立,使全市高职院达5所;在职校与大专院校联办五年一贯制高职的基础上,刘国钧职教中心、武进职高、西林职高等又经省厅批准开办特色优势专业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远程教育校外站点先后落户我市;常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
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制订《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的若干规定》,对91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规范办学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对218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进行年检;全年共组织1.5万人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比去年增长14.64%,1.3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旨在为市民学习提供菜单式服务的“常州市民学习信息服务中心”完成建设,投入运行;建成8个市级(其中3个省级)“5112”教育富民工程示范基地;完成各类成人培训45.1万人次。全面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全年完成普通话培训公务员2500人、教师2300人,普通话测试公务员2400人、教师2100人,组织第五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推普宣传电视片《龙城雅韵》获省最佳专题片第一名。
三、锐意进取,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1、加强行政推动,全面实施课改
xx年秋季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和起始学科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年初,我们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审批确定了首批xx余名课改实验教师,制订“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意见”,积极组织相关学科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邀请近100名国家级课改专家(课程标准制定者)来常讲学,课改实验教师接受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初中语文、初中数学、中小学体育等学科培训1.5万人次、通识培训3500多人次;举办暑期校科级干部培训班,对学校领导进行课改知识的全员培训,并组织“走进新课程”书面考核;组建11个新课程课题研究组,分六组对全市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定期出版《常州市课程改革动态》,加大课改宣传,加强课改交流。
2、加强教育科研
,实施课题带动
各地各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在确定467项国家级、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的基础上,设立了325项青年教师研究课题,32个省级电教课题全部结题;面向教育系统,公开招聘兼职教研员24名,壮大了教科研队伍;确立了省常中等35所学校为首批常州市教育科研基地;组织召开了“苏锡常镇扬五市高三语文研讨会”和xx年高三各科复习教学研讨会,对高三“3+x”科目设置改革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考试中心和兄弟省市教研部门的重视和好评。召开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和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制订“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若干意见”和“课程实施评估方案”,开展“减负”检查写实性通报,加强了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和常规管理。
3、加强特色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成功举办全市中小学特色教育校长论坛;举行市十七届“育苗杯”田径比赛、健美操比赛、各种球类比赛、“世纪印象”常州市教育系统艺术作品展、校园整台文艺节目汇演、常州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举办常州市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并在全省比赛中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积极组织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和“未来科学家”科技知识竞赛,分获中学团体一等奖和小学团体三等奖,组织全市18所中专、职校345名学生参加第二届职校学生“五项技能比赛”,组队参加省第二十二届珠算技术比赛并获团体二等奖,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参加省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充分证明了体教结合工作已初见成效。
4、加强正面引导,切实转变观念
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招生考试工作,切实转变观念,为课改提供环境保障。编制市区各小学施教区图,依法规范就近入学。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正面引导分流。着力做好文章:“家门口的学校很精彩”、“择校要理智”、“高考不是独木桥”,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举办中职招生咨询市场,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及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职业类学校。继续实施将省重点高中公办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各初中校的做法,并在去年2所重点高中试行的基础上,扩大到全市11所省重点高中。
5、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xx年是我局确定的“德育工作研究年”。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调研,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6·26”禁毒征文比赛;组织高三毕业生“向家乡人民献爱心”义务献血活动,举办暑期优秀学生干部夏令营;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和第九届高校思想政治年会论文评比,组织高校第二次邓小平理论公开课活动;举办“喜迎十六大”少年儿童讲故事比赛。修订《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手册》,制订《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意见》,组织评选职校德育工作优秀论文。通过不懈努力,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德育载体日益丰富,一批德育基地相继建成并发挥积极作用,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不断得到拓展,德育工作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6、争取多方支持,关爱弱势群体
从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争取多方支持,关爱弱势群体。全年,市帮困助学金办公室共对2300名在常就读的特困生发放助学金250余万元;开展助残捐赠活动,组织学校及社会各界向聋哑学校捐款近20万元;设立“爱心基金”, 成立“学生法律自我援助中心”,开展志愿者结对活动;继续实施“金边工程”,对薄弱学校教师以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从教。目前,从帮困办、社会各界到各级各类学校关注弱势群体的爱心网络正在形成,扶贫济困意识正在得到强化,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四、创新机制,打造高素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1、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
成立了“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强化行政推动,努力浓厚创建氛围。进一步健全各校学习制度、读书制度、培训制度等,规范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学习行为,使学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定标准,使单位和个人明确目标,以评价促学习、软件换硬件、抓课题带学习、表彰先进、组织考试等方法,使学习转化为单位和个人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大力开展转岗培训,推进市民外语、计算机学习,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开展计算机上网操作培训、公民道德法制教育,每周三组织机关干部英语培训等等,教育系统掀起了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争当学习型个人的热潮。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进一步深化“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坚持“教师培训重在素质培训、教师教育重在师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教师师德规范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和省“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汇编印发《家访有感》优秀征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征文比赛,举办全市青年教师师表形象大赛。庆祝第十八个教师节,深入开展“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不断加深教育工作者“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美好感情,大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继续开展“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创建活动,10个单位新列入“好班子”行列,使“好班子”达到36个(占总单位数的82%);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举办6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300多位校级干部接受了培训;着力抓好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学习、交流、提高工作;加强对校科级后备干部的考察、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直属单位近300名中层干部通过竞聘任职;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提高了考察工作的透明度和考察结果的真实性;继续深化“五个一”活动,对校科级干部150余篇教科研论文进行了评比和表彰。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制订《常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深化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组织10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参加暑期外教英语培训班,提高了英语教师的口语能力和教学水平。截止年底,教师合格学历普高达89.71%,职中74.37%,初中95.58%(其中本科39.26%),小学98.86%(其中大专57.19%),幼儿园94.81%(其中大专35.48%),组织百余名优秀教师报考教育硕士
;完善“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制订《常州市百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培养意见》,组织评选中小学第五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职校第二批骨干“双师型”教师,向省推荐的13位特级教师候选人,100%获得通过;全面启动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全市近1.2万名在职教师通过认定取得了教师资格;完成五大类近3000名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启动xx新进人员见习期、试用期人事代理制;举办常州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舞蹈比赛,常州市首届职业学校(院)专业和实训教师五大专业技术比赛,全市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特教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我市中小学教师在各类评优课比赛、基本功竞赛、学科教学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4名、二等奖1名、全省一等奖1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名,28节优质课制作成录相选送我国西北地区。
五、转变作风,切实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能
1、切实推进依法治教
配合省教育厅在常召开了全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征订省编《教师“四五”普法读本》2.8万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成立了“四五”普法领导小组,制订普法规划和学法计划,组织教职工“四五”普法考试和学生征文竞赛,全面启动“四五”普法;督促学校制订和完善章程,100%的直属学校完成了学校章程的制订;开展“依法治校”工作评估,61所学校经评估确认为“常州市依法治校工作先进单位”;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认真贯彻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制订“常州市中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试行)”,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2、加强教育检查、督导工作
召开常州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成立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建立督导责任区,修订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方案,发挥教育督导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中小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经费情况调研、中小学“减负”、学校危房改造工作督查、学校校产工作检查、幼儿园改制情况调研、外来工子弟学校情况抽查、学校安全、卫生工作检查、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民办(民营)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检查等等,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加大教育纪检监察力度
召开全市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后出台了“教育基本建设实施全过程廉政监督的意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若干规定”;进行图书、教材采购回扣专项清理和清房工作;开展“勤廉之风万人评”活动;成立教育局会计结算中心,加强教育审计,推行收费公示制,开展“规范中小学收费达标县(市、区)”“回头看”和收费规范学校验收,有效遏制了中小学乱收费现象。
4、浓厚调研之风,落实行政效能监察,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xx年是中央确定的“调查研究年”、“转变作风年”,全体机关干部坚持每月深入基层调研,深入课堂、了解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倾听师生意见,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开设局长信箱、设立局长接待日,推行政务公开;结合开展“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召开机关中层干部工作研讨会、非校事业单位负责人研讨会、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会议,认真学习市政府关于“开展行政效能监察”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机关工作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制和首问负责制,继续清理审批事项,精简会议文件,认真做好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机关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有了改善,受到群众和基层学校的欢迎。
xx年,我局共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地区“支持儿童”活动组织奖、全国职教先进集体、全国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妇女儿童事业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希望工程”贡献奖、江苏省“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先进基层党校、江苏省“青年文明号”争创集体、江苏省教育系统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等殊荣。
第4篇 xx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xx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常州教育高举“教育为人民服务”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发展不动摇,锐意改革,奋力创新,积极启动学校主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常州建设特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xx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1.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全市100%的乡镇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现代化内涵,修订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意见,完善并积极启动实施辖市(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和规划。 3.规划新一轮教育布局。为适应常州特大城市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初步完成xx-2020年常州市区教育布局规划,并积极启动实施新一轮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对物资学校、旅游学校、三职高等3所职业类学校进行优化整合,会同新北区政府采取股份制形式筹建一所公办股份制中等职业学校——新北区职教中心。
4.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市北郊中学新北校区、常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市二中整体改造、花园中学多功能教学楼等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正衡初中学生公寓、三中教学综合楼、田家炳实验中学图书综合楼、刘国钧职教中学图书馆扩建、聋哑学校整体改造以及6所学校的塑胶跑道等工程按时竣工。 二.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各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
6.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在招生工作中,大力宣传“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和“要择校、找民办”政策,严格管理和控制“分流”渠道和数量,“小升初”依法实行就近入学;中招工作继续实施重点中学30%名额分配各初中校的做法,严格按照省厅文件精神,扩大高中统招比例,择校实行“三限”政策(限钱数、人数、分数);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专门举办中职招生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选择,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尽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适合的学校,保证了公办与民办、普高与职校、热点与非热点等各级各类学校各得其所,共同发展。 7.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建设,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5所(使全市达37所)、省级实验小学8所(使全市达54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44所);全面开展星级高中转评工作,100%的省重点高中顺利转星。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8%;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99%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初中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96.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xx年,在高考模式改革的情况下,我市再次取得佳绩:万人进线率为万分之十九,第六年保持全省第一;本科录取率56%,其中市区高达70%,名列全省前茅;60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比例为万分之四十八,位居全省第一,超省平均一倍。
8.职业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大力加强示范专业建设,新创省级示范专业16个,市级示范专业(含中专校)18个,市区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8%,一次就业率达96%;1563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本科达线率达44%,职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比例达35%,名列全省前茅。
第5篇 xx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xx年,是全面实施常州教育“十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们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创建学习型系统为抓手,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以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为根本,切实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全面完成了xx年工作目标,为实施“十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xx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注重区域整体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继续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全局性工作和任务的重要内容,坚持发展不动摇。全市所有乡镇都通过了教育基本现代化达标乡镇评估验收,并在此基础上,将建设重点由学校、乡镇层面转向市(县)、区的区域层面,加大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力度。拟订了《常州市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规划》,扎实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加大窗口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现代化学校、示范(重点)学校的建设。全市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8所(使全市达到32所)、省级实验小学13所(使全市达到46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到34所)、省级重点高中4所(使全市达到2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8所),首次评选市级模范学校34所,并向省推荐第四届模范学校17所。
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村配套学校常州市勤业中学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正常开学;常州外国语学校外籍专家楼、正衡初中教学办公楼、职教中心信息教育中心、少年宫二期工程主体工程按期峻工,北郊中学初高中分离方案论证确定,此外,武进新苑高中一期工程、新区国英小学二期工程、溧阳职教中心一期工程、金坛金沙中学建设工程等稳步推进、按期完工。
二、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加大职校招生宣传力度,引导合理分流,继续面向苏北地区、西北安康地区招生办班,扩大了重点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全面施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课程分层教学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9.1%,一次就业率达96.39%。1662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1599人被录取,本科达线率、十二个专业总分、平均分、600分以上人数比例、总录取率(96.2%)、本科录取率(28.5%)等均居全省第一。
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常州大学城首期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成立,使全市高职院达5所;在职校与大专院校联办五年一贯制高职的基础上,刘国钧职教中心、武进职高、西林职高等又经省厅批准开办特色优势专业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远程教育校外站点先后落户我市;常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第6篇 xx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xx年,是全面实施常州教育“十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在省教工委的指导和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局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为契机,以创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为抓手,围绕纪念建党八十一周年和迎庆十六大胜利召开,按照年度党委工作意见,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精心组织迎庆十六大主题活动
xx年是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喜庆之年。年初,市教育局党委部署全年党务工作,要求以新的作风、新的面貌、新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我们在局属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奋发有为,开拓进取,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全市政治教师培训班,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学习宣传十六大精神培训骨干;组织开展“‘三个代表’在学校”宣传报道活动,浓厚各单位迎庆十六大的宣传舆论氛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们及时组织党员干部以及师生收看十六大电视报道,召开各种学习座谈会,并对全市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出总体部署;举办市教育局十六大精神学习班,我市教育系统兴起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
二、扎实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
积极响应市第九次党代会“建设学习型城市,全面提高市民素质”的号召,及时提出了“率先建设学习型系统,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奋斗目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常州市教育局建设学习型系统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市教育局机关、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局属单位都制定了建设学习型机关、系统、单位的实施意见,开辟专题宣传网页和电视专栏,组织开展“学习日”活动,在教育系统开展新“三学”及推广普通话活动,开展建设学习型系统工作先进单位考评工作,召开学习型系统建设推进会,筹建市民学习信息服务中心, 主动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积极为学习型社区建设提供服务,积极报道学习型组织建设及活动情况,我局扎实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被常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确定为试点部门。
三、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
四、深化“好班子”创建,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重视 “省333工程”、市“831工程”培养对象的培养过程,激励他们开拓奋进,争当教育系统的领头雁和排头兵;积极开展青年人才资源调查工作,以争创“青年文明号”为抓手,树立优秀青年典型,大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校长助理、后备干部的考察培养工作,召开“助理一得谈”座谈会,着力研究培养、选拔机制,大力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在校科级干部中继续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对校科级干部的150多篇论文进行了评比表彰;认真开展学校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结合暑期干部调整,优化班子结构,加强了基层班子建设。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工作的调研,全面推行基层单位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直属单位近300名中层干部已竞聘到任;大力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在12个单位公开预告考察目的、内容、方式、步骤、要求及考察组成员,让全体教职工了解并积极参与考察工作,打破干部考察的神秘感、谈话对象的局限性,扩大考察知情渠道和信息来源,保障了教职工在干部选用、班子建设上的知情权、监督权,提高考察工作的有效性和考察结果的真实性。
五、贯彻落实《暂行规定》,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迎接省教工委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情况检查为契机,加强对基层单位落实《暂行规定》情况的指导和检查,按期召开辖市区基础教育党建工作会议,分片召开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交流各单位党建工作的基本做法、成功经验及其工作特色,探讨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举措,促进了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举办第十四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局属80多名积极分子参加了培训。全年局属单位共发展党员68名,完成12个支部(总支部)改选。
第7篇 xx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2002年,是全面实施常州教育“十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在省教工委的指导和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局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为契机,以创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为抓手,围绕纪念建党八十一周年和迎庆十六大胜利召开,按照年度党委工作意见,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精心组织迎庆十六大主题活动
2002年是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喜庆之年。年初,市教育局党委部署全年党务工作,要求以新的作风、新的面貌、新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我们在局属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奋发有为,开拓进取,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全市政治教师培训班,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学习宣传十六大精神培训骨干;组织开展“‘三个代表’在学校”宣传报道活动,浓厚各单位迎庆十六大的宣传舆论氛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们及时组织党员干部以及师生收看十六大电视报道,召开各种学习座谈会,并对全市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出总体部署;举办市教育局十六大精神学习班,我市教育系统兴起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
二、扎实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
积极响应市第九次党代会“建设学习型城市,全面提高市民素质”的号召,及时提出了“率先建设学习型系统,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奋斗目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常州市教育局建设学习型系统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市教育局机关、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局属单位都制定了建设学习型机关、系统、单位的实施意见,开辟专题宣传网页和电视专栏,组织开展“学习日”活动,在教育系统开展新“三学”及推广普通话活动,开展建设学习型系统工作先进单位考评工作,召开学习型系统建设推进会,筹建市民学习信息服务中心, 主动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积极为学习型社区建设提供服务,积极报道学习型组织建设及活动情况,我局扎实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被常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确定为试点部门。
三、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
坚持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党员教育和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学习___同志“七一”讲话、《论“三个代表”》、“5·31”讲话、十六大精神,结合学______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新世纪共产党员修养》和《教师道德修养》读本;征集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七一”讲话,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文章40篇,表彰1,在全市评比中获奖,并将优秀征文汇编成册;围绕迎接课改实验,组织222名校级干部参加6种不同类型的专题培训班;精心组织并成功举办了教育系统暑期校科级干部培训班,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党政负责人、局属单位校科级干部近300人通过听取市委李全林书记、市政府周亚瑜副市长关于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两个专题报告,征集研讨文章130余篇,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常州教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及服务经济,文明社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从而为全面推行基础教育新课程、不断促进教育创新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发后,市教育局党校和教师培训中心及时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提高干部任用工作规范化程度。精心组织中小学新任校长任职培训班、中学校长提高研修班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的政治素质、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深化“好班子”创建,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在总结前两年创建活动的基础上,着重在完善评选机制、重视创建过程上进一步深化“好班子”创建工作,努力以创建为契机,促进各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经全面考察和复评,确定26个单位继续为“好班子”,10个单位新进入“好班子”行列,使局属“好班子”比例达到82%,局党委再一次被市委表彰为“好班子”。
重视 “省333工程”、市“831工程”培养对象的培养过程,激励他们开拓奋进,争当教育系统的领头雁和排头兵;积极开展青年人才资源调查工作,以争创“青年文明号”为抓手,树立优秀青年典型,大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校长助理、后备干部的考察培养工作,召开“助理一得谈”座谈会,着力研究培养、选拔机制,大力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在校科级干部中继续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对校科级干部的150多篇论文进行了评比表彰;认真开展学校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结合暑期干部调整,优化班子结构,加强了基层班子建设。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工作的调研,全面推行基层单位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直属单位近300名中层干部已竞聘到任;大力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在12个单位公开预告考察目的、内容、方式、步骤、要求及考察组成员,让全体教职工了解并积极参与考察工作,打破干部考察的神秘感、谈话对象的局限性,扩大考察知情渠道和信息来源,保障了教职工在干部选用、班子建设上的知情权、监督权,提高考察工作的有效性和考察结果的真实性。
五、贯彻落实《暂行规定》,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迎接省教工委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情况检查为契机,加强对基层单位落实《暂行规定》情况的指导和检查,按期召开辖市区基础教育党建工作会议,分片召开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交流各单位党建工作的基本做法、成功经验及其工作特色,探讨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举措,促进了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举办第十四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局属80多名积极分子参加了培训。全年局属单位共发展党员68名,完成12个支部(总支部)改选。
结合党员分类目标管理,积极主动地开展新一轮党员民主评议工作,要求全体党员对照分类目标管理标准进行自评、自我总结,各级党组织进行互评和群众评议,积极开展在职党员“双重管理”试点工作,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七一”前夕,局党委共表彰了7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6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94名优秀共产党员,并将部分先进单位和个人的事迹摄制成专题片,供广大党员和基层组织学习。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在纪念建党81周年座谈会上,我局部分优秀党员向全系统党员发出“与时俱进、立足本职,共谱课程改革新篇章”的倡议,号召广大党员增强课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迎接新挑战,争当课程改革的先锋和模范。
六、丰富校园文化,加强教育宣传,不断提高学校文明程度
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组织学习人民公仆郑培民、优秀教师查文红等先进事迹,组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征文评比活动,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感,提高师德水平;在广大学生中开展“道德与我同行”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组织5万名学生参加“7·13”文明小市民行动日活动,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和“新世纪、我能行”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等;组织改编《传统美德》读本;组织3个合唱团参加市首届合唱节以及各界群众庆祝十六大“龙声飞扬”歌咏大会,获2个金奖,1个银奖,组织数万名学生观看“疯狂英语”、“邪教——罪恶本质”、“龙城巨变”等影展,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服务、学会创造,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习惯、树立远大理想。
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加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力度,对2001年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市级文明单位、局级文明单位初评情况进行通报和评定,市实验初中、市三中、市二十五中、兰陵中学、翠竹中学经初评,确定升格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和市级文明单位;教育局机关认真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促进了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2002年度全市“十佳好事”征集评选推荐工作;响应省文明委关于实施“文明交通工程”的要求,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了文明交通宣传教育活动。在创文明城市工作中,市教育局获组织奖。
成功接待了新华社、省区域教育现代化采访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采访我市教育,制定《关于做好常州教育网站通联工作的若干意见》,发挥教育网站在宣传报道中的独特作用,“常州教育报”、“常州教育时空”等教育宣传阵地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密切同市、省新闻媒体的联系,为我市教育的改革发展创设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七、从严治党,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召开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年度纪检监察工作。各基层党组织都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并根据各自实际,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与行政工作要求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统一考核。
继续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廉政准则》、《党纪处分条例》,学习______和尉健行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开展以学习郑培民先进事迹为主题的廉政教育,组织全体机关党员和基层单位领导干部200多人参加“党纪政纪条规知识”书面考试,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继续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加强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加强对教育收费的监督检查,开展“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创建活动,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全面部署清房、清理图书和教材采购回扣专项工作;继续开展对基建工程实施全过程的廉政监察,确保在签订施工合同的同时,签订廉政责任书;积极开展效能监察试点工作,全过程参与教育装备和大宗物资采购的招投标;加大对考试、招生、职评等工作的行政监察,标本兼治,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会、共青团组织的领导,统战工作、老干部工作、关心下一代工作和信访接待工作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为2003年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我局先后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地区“支持儿童”活动组织奖、全国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希望工程”贡献奖、江苏省“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先进基层党校、江苏省创建“五四红旗团委”组织奖和江苏省教育系统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
2002年常州市教育局党委工作总结
第8篇 xx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常州教育高举“教育为人民服务”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发展不动摇,锐意改革,奋力创新,积极启动学校主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常州建设特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2003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1.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全市100%的乡镇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现代化内涵,修订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意见,完善并积极启动实施辖市(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和规划。
2.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制订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技术指南,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暨教育技术应用工作会议,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和应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新增中小学校园网120个(使全市达到233个);完成常州教育网站新一轮改版,每月点击数超过30万,累计访问量超过800万人次;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700g;100%学校实现“校校通”,全市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都普及了信息教育技术;大力推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与应用,举办网络应用培训班,启动新一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2.4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以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为重点内容的培训考核,占全市教师人数的88%。
3.规划新一轮教育布局。为适应常州特大城市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初步完成2022-2022年常州市区教育布局规划,并积极启动实施新一轮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对物资学校、旅游学校、三职高等3所职业类学校进行优化整合,会同新北区政府采取股份制形式筹建一所公办股份制中等职业学校——新北区职教中心。
4.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市北郊中学新北校区、常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市二中整体改造、花园中学多功能教学楼等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正衡初中学生公寓、三中教学综合楼、田家炳实验中学图书综合楼、刘国钧职教中学图书馆扩建、聋哑学校整体改造以及6所学校的塑胶跑道等工程按时竣工。
5.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全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出国(境)考察、培训90人次,接待国(境)外教育团组21批、计80余人来访;新通过聘外资格学校8所(使全市达到36所),聘请外国文教专家110余名,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使全市达到7个);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稳步推进赴境外办学项目。正式与北京朝阳区签订教育合作交流协议书,在互派专家、校际交流、高层论坛、教育研究、合作办学、教育培训等方面全面实施两地教育合作项目,共同促进双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各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
6.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在招生工作中,大力宣传“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和“要择校、找民办”政策,严格管理和控制“分流”渠道和数量,“小升初”依法实行就近入学;中招工作继续实施重点中学30%名额分配各初中校的做法,严格按照省厅文件精神,扩大高中统招比例,择校实行“三限”政策(限钱数、人数、分数);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专门举办中职招生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选择,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尽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适合的学校,保证了公办与民办、普高与职校、热点与非热点等各级各类学校各得其所,共同发展。
继续实施“金边工程”,重点扶持城郊结合部薄弱学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从教;全面启动实施“蓝天计划”,出台“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管理办法”,在积极鼓励公办学校尽力吸纳的同时,创办蓝天实验学校、新市民子弟学校等流动儿童少年专门学校,规范各类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行为,保障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全年市帮困助学金理事会共对2495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81万元,市区各级各类学校为特困家庭学生减免学杂费254万元,同时构建快捷透明的爱心通道和帮困助学体系,确保在常州就读的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7.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建设,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5所(使全市达37所)、省级实验小学8所(使全市达54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44所);全面开展星级高中转评工作,100%的省重点高中顺利转星。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8%;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99%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初中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96.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2003年,在高考模式改革的情况下,我市再次取得佳绩:万人进线率为万分之十九,第六年保持全省第一;本科录取率56%,其中市区高达70%,名列全省前茅;60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比例为万分之四十八,位居全省第一,超省平均一倍。
8.职业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大力加强示范专业建设,新创省级示范专业16个,市级示范专业(含中专校)18个,市区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8%,一次就业率达96%;1563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本科达线率达44%,职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比例达35%,名列全省前茅。
9.高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在多年蓄势的基础上,将常州师专(筹)实质性并入常州工学院,为建设综合性地方大学——“常州大学”打下重要基础;“常州大学城”建设顺利推进,一期工程全部竣工,6所高校1.8万名学生按计划入驻;远程教育站点和高等学历函授站点不断增加,新通过远程教育站点7个(使全市达到18个)、函授站点8个(使全市达44个)。
10.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构建。“常州市民学习信息中心”揭牌成立,社区教育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有序推进;组织承办省“普通话推广周”开幕式及系列活动;开展社会力量规范办学和教学质量评估,评选省百家信得过社会力量办学单位,150多件社会力量办学成果作品参加省展;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各类培训人数达52万人次。全年组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4万人,全国成人高考1.6万人次;非学历考试人数大幅上升,英语等级考试增幅达50%,计算机等级考试增幅达69%;完成市新三学外语考核3000多人次、省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5000多人次、普通话培训测试1.37万人次。
三.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1.坚持“德育为首”,拓宽德育工作的视野和渠道。各校以节日系列教育为主线、以养成体验教育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次召开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通过了“加强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若干意见”;编发《传统美德》乡土教材,弘扬爱家乡、重传统的精神风尚;召开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下发《常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并对学校“四五”普法实施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举行禁毒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倡导文明生活、健康生活;举办“新世纪,我能行”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并与“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相结合,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学会生存、学会服务、学会创造;组织“成才不忘养育恩,青春热血献真情”无偿献血活动,637名高三毕业生捐献13万毫升血液;开展“弘扬秋白精神,建设学习型城市”网上征文评比活动、“携手共创城乡文明”结对活动、“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环保常州”活动、第六届“心手相连,汉藏同胞共迎新年”活动、“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和“助残日”等活动,大力强化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和渗透,使德育工作做到经常化、系列化和生活化。全年评出“常州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学校”76所。
12.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制定并启动实施“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在接受省厅课改实施情况调研和评估获得好评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课改情况调研,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新课程推进现场会,认真分析课改现状,定位课改进程,交换课改心得,总结课改经验;开展初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活动,组织承办全国“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进行“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比交流,着力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组织开展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活动,着力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同时积极为05年即将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
一年来的课改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意识得到增强,校本课程逐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推进,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明显转变,学生主体地位初步确立,评价方式得以创新,学校开放度不断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受到进一步重视和开发。
13.实施课题带动,不断深化教育科研。我们对省、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进行滚动评审,组织国家级课题、省级招标课题7个赴省参加中期评估,举办国家级重点课题——课外文体活动研究工作汇报会,15个省级“九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结题;建立学科教研组、学校教研组、市级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和多学科、跨学科的协调教研组,组建校际学科合作交流小组,广泛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形成以教师、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教研新机制,全面推动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14.倡导全面发展,大力加强特色教育。开设学校体育教育论坛,举办第18届“育苗杯”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第12届市运会中小学乒乓球赛、健美操、田径比赛、第5届重点中学篮球赛和“职教新苑杯”重点职业高中女子排球赛,组织2.2万余名师生观摩全国残运会;举办常州市首届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发挥创造性的勇气和精神;会同市委宣传部等八部门评选“职教英才”30名,为广大职校生树立成才创业的榜样;举行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在常高校“团队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展”、“科学与艺术作品展”;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85.5%,2所学校获国家绿色学校称号,26所学校获得省“绿色学校”称号,45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绿色学校”。
四.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倾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15.扎实推进建设学习型系统。不断浓厚学习氛围,明确学习重点,更新学习内容,用学习找不足,以学习促进步。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为干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教育工作实际,采取举办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形式,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广泛开展“学习日”活动、“新三学”及推广普通话、读书活动等;组织3000多名教工参加省职工十六大知识竞赛;认真组织学习型系统工作先进单位总结、表彰活动;举办教育系统才艺展示观摩活动暨建设学习型系统推进会;开展“学习型家庭”成果展示和评比表彰活动,真正让学习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在需求。
16.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充分整合师培中心、教研室、电教馆、信息中心等单位培训资源,扎实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全年举办新教师上岗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学科培训等109个市级培训班,约1.8万学时,受训人数1.7万名;各类教师合格学历分别达到:高中90.82%、初中96.24%(本科以上44.74%)、小学99.52%(专科以上66.6%)、职高77.41%、幼儿园96.96%(专科以上38.85%)、特教专科以上49.35%;首次面向社会依法认定教师资格4126人;合理设置“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五级梯队,逐步建立中小学教师成长阶梯,全年新增教坛新秀265名、教学能手225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67名;着力抓好省“333工程”、市“831工程”培养对象的学习、交流和提高工作。
17.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首次设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和结构比例,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推进教师职称评聘改革,1972名教师晋升到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继续举办内部教职工交流暨师范生应届毕业生就业“双选”洽谈会,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完善考核奖惩制,改革学校内部分配制度,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大力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努力使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落到实处。
五.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全面推进教育行风建设
18.不断深化依法治教。制订《常州市教育局法制工作规程》,组织机关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加强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组织征订国家新颁法律法规汇编840册,认真做好基层单位法规汇编工作;组织开展“依法治教(校)一得谈”征文活动,年内新创建依法治校先进单位50余家;组织全市3.1万教育工作者参加“四五”普法考试,切实加强“四五”普法工作。
19.浓厚调研风气,加强督导检查。先后开展辖市民办中小学规范办学、高校校务公开、学校保卫安全、校园网络安全、学校食堂卫生、节假日“减负”、学校执行收费公示制等各项检查;强化对辖市区审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认真做好校长离任、改制企业的审计和评估工作;召开常州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聘用兼职督学,建立督导责任区,开展对辖市区基础教育课改现状、外来工子弟学校、局属学校收费状况等调研,对30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综合督导评估,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0.全面整治教育乱收费。组织收看全国、全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成立规范教育收费领导小组,不断推进收费公示制和收费规范学校创建工作,建立教育行风网页,开通行风评议热线,向社会公开行风建设九项承诺;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严格督查执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情况,重点处理信访和行评热线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违规收费。
六、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党建工作
21、进一步理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在省教工委、市委组织部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建立了中共常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并明确了党工委的职能,逐步理顺了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年内,先后召开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两次中小学党建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大力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
22.着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学生”的美好情感,大力培养教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从事职业的最大幸福。开展“展师表、铸师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1102名青年教师参加演讲比赛,36个青年教师集体、2204名青年教师参加“真情献社会”教育进社区活动,为53个社区提供教育文化服务,843名青年教师参加“挚爱献学生”结对助学活动,1566名青年教师参加“青春奏华章”素质展示活动;举办“新天地花苑杯”青年教师师表形象大赛;在庆祝第十九个教师节期间,评比表彰了一批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十佳爱生标兵”,深入开展“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3.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以工作实绩为标准,以平时考核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好班子”创建活动,全年共表彰了35个基层班子,占全局的70%;修订下发“基层单位党政领导议事规则”,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集体创造力;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校科级干部专题培训班、新任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校长高级研修班、第五期局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深化校科级干部“五个一”活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全面推行校科级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和学校中层干部竞聘制,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和轮岗制度,全年局属调整优化12个基层班子,提任21名年轻干部;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预告和考察结果反馈制,进行“阳光作业”,增加透明度和公开度;出台“在局属学校中试行校长任期制的意见”,探索解决“能上不能下”的干部使用现状,形成任命制、选聘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干部任用制度,大力营造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
24.扎实推进党风、政风建设。召开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深入开展“两个务必”主题活动,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和基层单位领导党纪条规和廉洁从政知识书面测试;向机关中层干部和基层领导干部发出干部廉洁自律公开信,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利用反腐典型、“以案说教”,抓好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___的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召开机关干部工作研讨会,强化教育行政对基层学校的“指导、服务、评价”三项职能;开展“行政主动服务学校主动发展”大讨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优化服务态度,改革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真正落实“三多三少”;开展“践行三个代表,争做好事实事”竞赛活动,并把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各处室考核的重要指标;推行教育便民“九项措施”,做到办事“六公开”,实行民主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坚持每月深入基层调研,加强上下联系互动,把解学校发展之忧、帮师生生活、学习之难作为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受到了群众和基层学校的广泛好评。
25.积极做好信访、群团、宣传、稳定等其他工作。进一步落实首问责任制,加大信访举报的调查处理和案件查处力度;大力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扩大阵地,全面宣传常州教育政策、成绩和做法,让社会了解、理解和支持教育,营造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大力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全力抗击“非典”,切实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稳定。
二oo三年十二月
2003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