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青年律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把当代诗人贾岛的这首诗用在正踌躇满志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千辛万苦通过司法考试的我们,真的还需要花“十年磨剑”的功夫吗?笔者认为是的,作为一名刚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来说,不将律师职业作为毕生的理想,没有长时间不断地忍耐和积累的精神,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中脱颖而出。
当我们还沉浸在电视剧中描写的律师形象或者社会上种种对律师的传说之中,认为律师必定坐拥香车豪宅,潇洒自由;认为律师是追求法律正义的勇士等等。
然而现实生活中,律师的生活和工作并非如此。
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律师的平均收费还不如出租车行业,年毛收入不足10万元。上海市律协一项调查显示,全市律师28亿元总收入中,80%的收入由20%的律师创造。广东省的调查结果是,律师收入呈金字塔式,10%处于顶端,约20%处于偏上,而70%以上的律师则生活艰难。重庆市律师执业报告中,部分律师特别是青年律师,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江浙一些地区,执业第一年的律师月薪只有1000元。律师行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现实是,律师也并不像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潇洒风光。
在各种民事活动中,律师的身份仅仅是一个民间人士。周旋于各种机构及人员中间,律师们总是如履薄冰,举步艰难。追求法律正义,还是干脆做成商人,两方面的冲突时刻在煎熬着他们。由天使变成魔鬼,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作为一名青年律师,我们应该如何磨好自己手上的剑,如何面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呢?笔者在做了各方面收集后,总结出如下观点:
首先,青年律师应当正确对待收入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青年律师应当理解与资深律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举例来说,一个人的家中,挣钱最多的不会是爷爷,也不会是孙子,肯定是父母,以后孙子会取代父母的地位,同样,孙子的地位以后也会被孙子的子女所取代。律师业也这么一代一代地走过来。经过多年的堆积资深律师成了中坚,很多业务可能都盯着资深律师而来的,但十年后,应该就是盯着青年律师而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青年律师是不是有这份雄心和力量,来取得客户的信任。所以,钱对于青年律师的确是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但应该客观和辨证地看待。单纯的提成制会毁了律师业,因为它会让律师过度商业化,变得没有理想,只向往金钱,致使有经验的律师不去培养后人,不去赡养前辈,而只顾着挣钱。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性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青年律师来说,在积累经验、能力、人脉的阶段,最应该坚持的应是“忠诚”二字,既包括对自己的团队的忠诚,也包括对客户的忠诚。具备了忠诚,才能在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才能逐步取得客户的信任,把事情做好,不能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
其次,青年律师如何处理在面对专业化时的矛盾。
从专业化的必要性来看,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对一个事务所来说,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非常大,法律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什么业务都做,就很有可能什么业务都做不精,就不可能提供深层次的有价值服务。对一个律师来讲,如果什么都做,时间长了就会困惑,面上谈起来好象都懂一点,但实际上却没一个方面是很精的或者说做得很深,这对日后成为成功律师是一种阻碍。律师作为专业人士,职业性质也要求我们对某一方面法律法规、实务操作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去见客户,给你客户提供意见,或者帮助他做一些事情,否则就是外科医生动手术,一刀下去却对后果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风险就可想而知。但是,专业化是受到法律服务市场大环境和律师事务所专业定位的小环境限制的,也是受到律师个人能力、爱好限制的,我们一方面应该主动追求专业化,但另一方面也绝不应不顾客观实际地盲目追求专业化。一个律师在专业化时,还应看看周边律师是不是能做配合,如果你和其他律师不能形成互补,大家不能相互配合,单个律师专业化也是走不远的。表面上看,律师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职业,但随着专业化发展,律师不应过于独立,应学会和其他律师配合。未来的律师不是强调自我独立的律师,而是把自己作为大型机器的一个零件,用大智慧去替代小聪明,发挥团队优势,这样才能摆脱挣作坊式辛苦钱的模式,去挣机械化流水线的钱。从目前的西北法律服务市场来说,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远远不够成熟和完善,表面看是法律服务专业化的客观阻碍,但换个角度来看,西北地区毕竟会发展,法律服务市场目前的无分工现象对我们来说反倒可以看做是机遇,只有走在其他人前边,才有可能成为区域市场的带头羊。从目前西北地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化基本还停留在理想化状态,极少数律师事务所虽已开展对专业化的追求,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意识到,起码一部分资深律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这对于青年律师来说,依然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因此,从现状来看,目前的形势应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而年轻律师是否能够做到专业化,根源应当是青年律师是否愿意走专业化道路。
青年律师在专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存与发展的矛盾。由于案源的不饱和状态和用钱高峰期的矛盾,能力的欠缺和对高端业务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很多青年律师出现了浮躁和困惑的心态。而部分资深律师对年轻律师只重使用、忽视培养的训练方式,更加重了年轻律师的心理不平衡。因此,年轻律师应当守住真诚的心,忍住寂寞,耐住痛苦,把律师作为终生的事业而看待,认清楚巩固、提高、专业化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用去想着怎么跳过此过程,这应该是人生的一种锤炼。任何律师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逃避的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生命周期都很短,甚至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七年之痒”,风生水起了一番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主要是公司设立之初,老板太想挣钱,致使公司的行为庸俗和扭曲。而比尔盖茨开始做微软时,他先考虑的肯定不是挣钱,而是怎样做软件。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想挣钱,你首先不能去想着挣钱,然后才能挣到钱。如果想做一名好律师,首先也不能去想名利双收,而应该去想怎么做好业务,怎么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法律服务产品,然后,才能真正地做到名利双收。浮躁,是把事情做好的最大敌人,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因为一浮躁,就会使行为扭曲。不用担心没有人脉,时间会慢慢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坚持,终归会有一天,青年律师会做到在短暂的谈话时间里,明确挑剔的专业客户的法律需求和困惑,让客户产生合作的需求。青年律师从最初整理材料开始,然后学习怎么写文件,再有资格去签发文件,到最后客户只找自己、不找合伙人,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程。成功的人往往就是那个在最艰苦的时候,还在做麦田守望者的人。最后,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执业的平台,应当积极为青年律师创造发展的外部条件。
年轻律师应该如何发展,是依靠自身力量去残酷的环境中拼搏?还是依托师傅的传、帮、带?还是依托整个律所的平台和团队?笔者认为,一开始就让年轻律师独立操作,其结果只能是照猫画虎,那对律师、对事务所、对客户都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律师所面对的客户法律意识越来越高,越来越成熟,很多领域如保险、金融、房地产、证券等的客户本身就高学历、高智商,其在该领域的经验和法律知识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正因为这样,那些客户就不会满足于一般法律服务,而希望得到高价值、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的法律服务产品要专业化,甚至是创新的。另外,现在法律浩如烟海,基本没有律师能够说出1979年至今这20年间国家出台了多少部法律、法规,这就给提供法律服务增加了难度。如此情况下,年轻律师如果没经过系统训练,去给一个年长的、更懂本专业的客户提供法律服务就如同痴人说梦。律师业现在越来越专业,很难想象,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生敢在没人带的情况下做手术。我们律师也一样,必须在前辈的指点下才可能去思考总结,才会发觉思维是否严密、是否缺陷。国外,年轻律师入行前均会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培训,半年、一年甚至更长,但我们还做不到。所以,我们现有的律师事务所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师父带徒弟。当然,每个师父水平会有高低,每个师父的心态和侧重点会有区别,每个年轻律师的领悟能力也会有区别,这对年轻律师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关键是,跟着师父走,但不能受师父局限,一定要有相对独立性。因为完成系统的学习和提高,还得靠自己,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关键。而相比师父的传、帮、带,依托一个更强有力的团队作为腾飞的平台,对年轻律师来说应该要更理想,更是一条发展的捷径,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即使在事务所里旁听其他律师讨论案件,也要比自己冥思苦想要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为一个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起系统的人才梯队培养制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考核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流水线制度,即:在总结和归纳科学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律师事务所内部培养的青年律师,都能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和高效的方式对诉讼和非诉讼事务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各带各的徒弟,十个手指不一样长”的不利局面。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年青律师的培养和发展课题,针对任何一个律师事务所来说,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不但需要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的不断努力,年青律师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树立正确的执业理念,才能实现全面的共赢。
第2篇 青年律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把当代诗人贾岛的这首诗用在正踌躇满志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千辛万苦通过司法考试的我们,真的还需要花“十年磨剑”的功夫吗?笔者认为是的,作为一名刚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来说,不将律师职业作为毕生的理想,没有长时间不断地忍耐和积累的精神,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中脱颖而出。
当我们还沉浸在电视剧中描写的律师形象或者社会上种种对律师的传说之中,认为律师必定坐拥香车豪宅,潇洒自由;认为律师是追求法律正义的勇士等等。
然而现实生活中,律师的生活和工作并非如此。
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律师的平均收费还不如出租车行业,年毛收入不足10万元。上海市律协一项调查显示,全市律师28亿元总收入中,80%的收入由20%的律师创造。广东省的调查结果是,律师收入呈金字塔式,10%处于顶端,约20%处于偏上,而70%以上的律师则生活艰难。重庆市律师执业报告中,部分律师特别是青年律师,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江浙一些地区,执业第一年的律师月薪只有1000元。律师行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现实是,律师也并不像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潇洒风光。
在各种民事活动中,律师的身份仅仅是一个民间人士。周旋于各种机构及人员中间,律师们总是如履薄冰,举步艰难。追求法律正义,还是干脆做成商人,两方面的冲突时刻在煎熬着他们。由天使变成魔鬼,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作为一名青年律师,我们应该如何磨好自己手上的剑,如何面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呢?笔者在做了各方面收集后,总结出如下观点:
首先,青年律师应当正确对待收入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青年律师应当理解与资深律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举例来说,一个人的家中,挣钱最多的不会是爷爷,也不会是孙子,肯定是父母,以后孙子会取代父母的地位,同样,孙子的地位以后也会被孙子的子女所取代。律师业也这么一代一代地走过来。经过多年的堆积资深律师成了中坚,很多业务可能都盯着资深律师而来的,但十年后,应该就是盯着青年律师而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青年律师是不是有这份雄心和力量,来取得客户的信任。所以,钱对于青年律师的确是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但应该客观和辨证地看待。单纯的提成制会毁了律师业,因为它会让律师过度商业化,变得没有理想,只向往金钱,致使有经验的律师不去培养后人,不去赡养前辈,而只顾着挣钱。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性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青年律师来说,在积累经验、能力、人脉的阶段,最应该坚持的应是“忠诚”二字,既包括对自己的团队的忠诚,也包括对客户的忠诚。具备了忠诚,才能在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才能逐步取得客户的信任,把事情做好,不能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
其次,青年律师如何处理在面对专业化时的矛盾。
从专业化的必要性来看,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对一个事务所来说,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非常大,法律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什么业务都做,就很有可能什么业务都做不精,就不可能提供深层次的有价值服务。对一个律师来讲,如果什么都做,时间长了就会困惑,面上谈起来好象都懂一点,但实际上却没一个方面是很精的或者说做得很深,这对日后成为成功律师是一种阻碍。律师作为专业人士,职业性质也要求我们对某一方面法律法规、实务操作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去见客户,给你客户提供意见,或者帮助他做一些事情,否则就是外科医生动手术,一刀下去却对后果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风险就可想而知。但是,专业化是受到法律服务市场大环境和律师事务所专业定位的小环境限制的,也是受到律师个人能力、爱好限制的,我们一方面应该主动追求专业化,但另一方面也绝不应不顾客观实际地盲目追求专业化。一个律师在专业化时,还应看看周边律师是不是能做配合,如果你和其他律师不能形成互补,大家不能相互配合,单个律师专业化也是走不远的。表面上看,律师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职业,但随着专业化发展,律师不应过于独立,应学会和其他律师配合。未来的律师不是强调自我独立的律师,而是把自己作为大型机器的一个零件,用大智慧去替代小聪明,发挥团队优势,这样才能摆脱挣作坊式辛苦钱的模式,去挣机械化流水线的钱。从目前的西北法律服务市场来说,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远远不够成熟和完善,表面看是法律服务专业化的客观阻碍,但换个角度来看,西北地区毕竟会发展,法律服务市场目前的无分工现象对我们来说反倒可以看做是机遇,只有走在其他人前边,才有可能成为区域市场的带头羊。从目前西北地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化基本还停留在理想化状态,极少数律师事务所虽已开展对专业化的追求,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意识到,起码一部分资深律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这对于青年律师来说,依然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因此,从现状来看,目前的形势应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而年轻律师是否能够做到专业化,根源应当是青年律师是否愿意走专业化道路。
青年律师在专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存与发展的矛盾。由于案源的不饱和状态和用钱高峰期的矛盾,能力的欠缺和对高端业务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很多青年律师出现了浮躁和困惑的心态。而部分资深律师对年轻律师只重使用、忽视培养的训练方式,更加重了年轻律师的心理不平衡。因此,年轻律师应当守住真诚的心,忍住寂寞,耐住痛苦,把律师作为终生的事业而看待,认清楚巩固、提高、专业化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用去想着怎么跳过此过程,这应该是人生的一种锤炼。任何律师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逃避的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生命周期都很短,甚至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七年之痒”,风生水起了一番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主要是公司设立之初,老板太想挣钱,致使公司的行为庸俗和扭曲。而比尔盖茨开始做微软时,他先考虑的肯定不是挣钱,而是怎样做软件。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想挣钱,你首先不能去想着挣钱,然后才能挣到钱。如果想做一名好律师,首先也不能去想名利双收,而应该去想怎么做好业务,怎么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法律服务产品,然后,才能真正地做到名利双收。浮躁,是把事情做好的敌人,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因为一浮躁,就会使行为扭曲。不用担心没有人脉,时间会慢慢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坚持,终归会有一天,青年律师会做到在短暂的谈话时间里,明确挑剔的专业客户的法律需求和困惑,让客户产生合作的需求。青年律师从最初整理材料开始,然后学习怎么写文件,再有资格去签发文件,到最后客户只找自己、不找合伙人,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程。成功的人往往就是那个在最艰苦的时候,还在做麦田守望者的人。最后,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执业的平台,应当积极为青年律师创造发展的外部条件。
年轻律师应该如何发展,是依靠自身力量去残酷的环境中拼搏?还是依托师傅的传、帮、带?还是依托整个律所的平台和团队?笔者认为,一开始就让年轻律师独立操作,其结果只能是照猫画虎,那对律师、对事务所、对客户都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律师所面对的客户法律意识越来越高,越来越成熟,很多领域如保险、金融、房地产、证券等的客户本身就高学历、高智商,其在该领域的经验和法律知识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正因为这样,那些客户就不会满足于一般法律服务,而希望得到高价值、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的法律服务产品要专业化,甚至是创新的。另外,现在法律浩如烟海,基本没有律师能够说出1979年至今这20年间国家出台了多少部法律、法规,这就给提供法律服务增加了难度。如此情况下,年轻律师如果没经过系统训练,去给一个年长的、更懂本专业的客户提供法律服务就如同痴人说梦。律师业现在越来越专业,很难想象,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生敢在没人带的情况下做手术。我们律师也一样,必须在前辈的指点下才可能去思考总结,才会发觉思维是否严密、是否缺陷。国外,年轻律师入行前均会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培训,半年、一年甚至更长,但我们还做不到。所以,我们现有的律师事务所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师父带徒弟。当然,每个师父水平会有高低,每个师父的心态和侧重点会有区别,每个年轻律师的领悟能力也会有区别,这对年轻律师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关键是,跟着师父走,但不能受师父局限,一定要有相对独立性。因为完成系统的学习和提高,还得靠自己,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关键。而相比师父的传、帮、带,依托一个更强有力的团队作为腾飞的平台,对年轻律师来说应该要更理想,更是一条发展的捷径,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即使在事务所里旁听其他律师讨论案件,也要比自己冥思苦想要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为一个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起系统的人才梯队培养制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考核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流水线制度,即:在总结和归纳科学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律师事务所内部培养的青年律师,都能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和高效的方式对诉讼和非诉讼事务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各带各的徒弟,十个手指不一样长”的不利局面。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年青律师的培养和发展课题,针对任何一个律师事务所来说,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不但需要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的不断努力,年青律师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树立正确的执业理念,才能实现全面的共赢。
第3篇 青年律师年底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把当代诗人贾岛的这首诗用在正踌躇满志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千辛万苦通过司法考试的我们,真的还需要花“十年磨剑”的功夫吗?笔者认为是的,作为一名刚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来说,不将律师职业作为毕生的理想,没有长时间不断地忍耐和积累的精神,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中脱颖而出。
当我们还沉浸在电视剧中描写的律师形象或者社会上种种对律师的传说之中,认为律师必定坐拥香车豪宅,潇洒自由;认为律师是追求法律正义的勇士等等。
然而现实生活中,律师的生活和工作并非如此。
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律师的平均收费还不如出租车行业,年毛收入不足10万元。上海市律协一项调查显示,全市律师28亿元总收入中,80%的收入由20%的律师创造。广东省的调查结果是,律师收入呈金字塔式,10%处于顶端,约20%处于偏上,而70%以上的律师则生活艰难。重庆市律师执业报告中,部分律师特别是青年律师,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江浙一些地区,执业第一年的律师月薪只有1000元。律师行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现实是,律师也并不像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潇洒风光。
在各种民事活动中,律师的身份仅仅是一个民间人士。周旋于各种机构及人员中间,律师们总是如履薄冰,举步艰难。追求法律正义,还是干脆做成商人,两方面的冲突时刻在煎熬着他们。由天使变成魔鬼,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作为一名青年律师,我们应该如何磨好自己手上的剑,如何面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呢?笔者在做了各方面收集后,总结出如下观点:
首先,青年律师应当正确对待收入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青年律师应当理解与资深律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举例来说,一个人的家中,挣钱最多的不会是爷爷,也不会是孙子,肯定是父母,以后孙子会取代父母的地位,同样,孙子的地位以后也会被孙子的子女所取代。律师业也这么一代一代地走过来。经过多年的堆积资深律师成了中坚,很多业务可能都盯着资深律师而来的,但十年后,应该就是盯着青年律师而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青年律师是不是有这份雄心和力量,来取得客户的信任。所以,钱对于青年律师的确是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但应该客观和辨证地看待。单纯的提成制会毁了律师业,因为它会让律师过度商业化,变得没有理想,只向往金钱,致使有经验的律师不去培养后人,不去赡养前辈,而只顾着挣钱。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性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青年律师来说,在积累经验、能力、人脉的阶段,最应该坚持的应是“忠诚”二字,既包括对自己的团队的忠诚,也包括对客户的忠诚。具备了忠诚,才能在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才能逐步取得客户的信任,把事情做好,不能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
其次,青年律师如何处理在面对专业化时的矛盾。
从专业化的必要性来看,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对一个事务所来说,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非常大,法律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什么业务都做,就很有可能什么业务都做不精,就不可能提供深层次的有价值服务。对一个律师来讲,如果什么都做,时间长了就会困惑,面上谈起来好象都懂一点,但实际上却没一个方面是很精的或者说做得很深,这对日后成为成功律师是一种阻碍。律师作为专业人士,职业性质也要求我们对某一方面法律法规、实务操作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去见客户,给你客户提供意见,或者帮助他做一些事情,否则就是外科医生动手术,一刀下去却对后果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风险就可想而知。但是,专业化是受到法律服务市场大环境和律师事务所专业定位的小环境限制的,也是受到律师个人能力、爱好限制的,我们一方面应该主动追求专业化,但另一方面也绝不应不顾客观实际地盲目追求专业化。一个律师在专业化时,还应看看周边律师是不是能做配合,如果你和其他律师不能形成互补,大家不能相互配合,单个律师专业化也是走不远的。表面上看,律师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职业,但随着专业化发展,律师不应过于独立,应学会和其他律师配合。未来的律师不是强调自我独立的律师,而是把自己作为大型机器的一个零件,用大智慧去替代小聪明,发挥团队优势,这样才能摆脱挣作坊式辛苦钱的模式,去挣机械化流水线的钱。从目前的西北法律服务市场来说,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远远不够成熟和完善,表面看是法律服务专业化的客观阻碍,但换个角度来看,西北地区毕竟会发展,法律服务市场目前的无分工现象对我们来说反倒可以看做是机遇,只有走在其他人前边,才有可能成为区域市场的带头羊。从目前西北地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化基本还停留在理想化状态,极少数律师事务所虽已开展对专业化的追求,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意识到,起码一部分资深律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这对于青年律师来说,依然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因此,从现状来看,目前的形势应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而年轻律师是否能够做到专业化,根源应当是青年律师是否愿意走专业化道路。
青年律师在专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存与发展的矛盾。由于案源的不饱和状态和用钱高峰期的矛盾,能力的欠缺和对高端业务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很多青年律师出现了浮躁和困惑的心态。而部分资深律师对年轻律师只重使用、忽视培养的训练方式,更加重了年轻律师的心理不平衡。因此,年轻律师应当守住真诚的心,忍住寂寞,耐住痛苦,把律师作为终生的事业而看待,认清楚巩固、提高、专业化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用去想着怎么跳过此过程,这应该是人生的一种锤炼。任何律师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逃避的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生命周期都很短,甚至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七年之痒”,风生水起了一番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主要是公司设立之初,老板太想挣钱,致使公司的行为庸俗和扭曲。而比尔盖茨开始做微软时,他先考虑的肯定不是挣钱,而是怎样做软件。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想挣钱,你首先不能去想着挣钱,然后才能挣到钱。如果想做一名好律师,首先也不能去想名利双收,而应该去想怎么做好业务,怎么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法律服务产品,然后,才能真正地做到名利双收。浮躁,是把事情做好的敌人,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因为一浮躁,就会使行为扭曲。不用担心没有人脉,时间会慢慢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坚持,终归会有一天,青年律师会做到在短暂的谈话时间里,明确挑剔的专业客户的法律需求和困惑,让客户产生合作的需求。青年律师从最初整理材料开始,然后学习怎么写文件,再有资格去签发文件,到最后客户只找自己、不找合伙人,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程。成功的人往往就是那个在最艰苦的时候,还在做麦田守望者的人。最后,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执业的平台,应当积极为青年律师创造发展的外部条件。
年轻律师应该如何发展,是依靠自身力量去残酷的环境中拼搏?还是依托师傅的传、帮、带?还是依托整个律所的平台和团队?笔者认为,一开始就让年轻律师独立操作,其结果只能是照猫画虎,那对律师、对事务所、对客户都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律师所面对的客户法律意识越来越高,越来越成熟,很多领域如保险、金融、房地产、证券等的客户本身就高学历、高智商,其在该领域的经验和法律知识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正因为这样,那些客户就不会满足于一般法律服务,而希望得到高价值、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的法律服务产品要专业化,甚至是创新的。另外,现在法律浩如烟海,基本没有律师能够说出1979年至今这20年间国家出台了多少部法律、法规,这就给提供法律服务增加了难度。如此情况下,年轻律师如果没经过系统训练,去给一个年长的、更懂本专业的客户提供法律服务就如同痴人说梦。律师业现在越来越专业,很难想象,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生敢在没人带的情况下做手术。我们律师也一样,必须在前辈的指点下才可能去思考总结,才会发觉思维是否严密、是否缺陷。国外,年轻律师入行前均会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培训,半年、一年甚至更长,但我们还做不到。所以,我们现有的律师事务所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师父带徒弟。当然,每个师父水平会有高低,每个师父的心态和侧重点会有区别,每个年轻律师的领悟能力也会有区别,这对年轻律师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关键是,跟着师父走,但不能受师父局限,一定要有相对独立性。因为完成系统的学习和提高,还得靠自己,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关键。而相比师父的传、帮、带,依托一个更强有力的团队作为腾飞的平台,对年轻律师来说应该要更理想,更是一条发展的捷径,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即使在事务所里旁听其他律师讨论案件,也要比自己冥思苦想要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为一个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起系统的人才梯队培养制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考核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流水线制度,即:在总结和归纳科学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律师事务所内部培养的青年律师,都能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和高效的方式对诉讼和非诉讼事务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各带各的徒弟,十个手指不一样长”的不利局面。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年青律师的培养和发展课题,针对任何一个律师事务所来说,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不但需要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的不断努力,年青律师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树立正确的执业理念,才能实现全面的共赢。
第4篇 青年律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怎么写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把当代诗人贾岛的这首诗用在正踌躇满志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千辛万苦通过司法考试的我们,真的还需要花“十年磨剑”的功夫吗?笔者认为是的,作为一名刚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来说,不将律师职业作为毕生的理想,没有长时间不断地忍耐和积累的精神,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中脱颖而出。
当我们还沉浸在电视剧中描写的律师形象或者社会上种种对律师的传说之中,认为律师必定坐拥香车豪宅,潇洒自由;认为律师是追求法律正义的勇士等等。
然而现实生活中,律师的生活和工作并非如此。
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律师的平均收费还不如出租车行业,年毛收入不足10万元。上海市律协一项调查显示,全市律师28亿元总收入中,80%的收入由20%的律师创造。广东省的调查结果是,律师收入呈金字塔式,10%处于顶端,约20%处于偏上,而70%以上的律师则生活艰难。重庆市律师执业报告中,部分律师特别是青年律师,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江浙一些地区,执业第一年的律师月薪只有1000元。律师行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现实是,律师也并不像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潇洒风光。
在各种民事活动中,律师的身份仅仅是一个民间人士。周旋于各种机构及人员中间,律师们总是如履薄冰,举步艰难。追求法律正义,还是干脆做成商人,两方面的冲突时刻在煎熬着他们。由天使变成魔鬼,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作为一名青年律师,我们应该如何磨好自己手上的剑,如何面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呢?笔者在做了各方面收集后,总结出如下观点:
首先,青年律师应当正确对待收入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青年律师应当理解与资深律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举例来说,一个人的家中,挣钱最多的不会是爷爷,也不会是孙子,肯定是父母,以后孙子会取代父母的地位,同样,孙子的地位以后也会被孙子的子女所取代。律师业也这么一代一代地走过来。经过多年的堆积资深律师成了中坚,很多业务可能都盯着资深律师而来的,但十年后,应该就是盯着青年律师而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青年律师是不是有这份雄心和力量,来取得客户的信任。所以,钱对于青年律师的确是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但应该客观和辨证地看待。单纯的提成制会毁了律师业,因为它会让律师过度商业化,变得没有理想,只向往金钱,致使有经验的律师不去培养后人,不去赡养前辈,而只顾着挣钱。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性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青年律师来说,在积累经验、能力、人脉的阶段,最应该坚持的应是“忠诚”二字,既包括对自己的团队的忠诚,也包括对客户的忠诚。具备了忠诚,才能在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才能逐步取得客户的信任,把事情做好,不能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
其次,青年律师如何处理在面对专业化时的矛盾。
从专业化的必要性来看,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对一个事务所来说,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非常大,法律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什么业务都做,就很有可能什么业务都做不精,就不可能提供深层次的有价值服务。对一个律师来讲,如果什么都做,时间长了就会困惑,面上谈起来好象都懂一点,但实际上却没一个方面是很精的或者说做得很深,这对日后成为成功律师是一种阻碍。律师作为专业人士,职业性质也要求我们对某一方面法律法规、实务操作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去见客户,给你客户提供意见,或者帮助他做一些事情,否则就是外科医生动手术,一刀下去却对后果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风险就可想而知。但是,专业化是受到法律服务市场大环境和律师事务所专业定位的小环境限制的,也是受到律师个人能力、爱好限制的,我们一方面应该主动追求专业化,但另一方面也绝不应不顾客观实际地盲目追求专业化。一个律师在专业化时,还应看看周边律师是不是能做配合,如果你和其他律师不能形成互补,大家不能相互配合,单个律师专业化也是走不远的。表面上看,律师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职业,但随着专业化发展,律师不应过于独立,应学会和其他律师配合。未来的律师不是强调自我独立的律师,而是把自己作为大型机器的一个零件,用大智慧去替代小聪明,发挥团队优势,这样才能摆脱挣作坊式辛苦钱的模式,去挣机械化流水线的钱。从目前的西北法律服务市场来说,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远远不够成熟和完善,表面看是法律服务专业化的客观阻碍,但换个角度来看,西北地区毕竟会发展,法律服务市场目前的无分工现象对我们来说反倒可以看做是机遇,只有走在其他人前边,才有可能成为区域市场的带头羊。从目前西北地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化基本还停留在理想化状态,极少数律师事务所虽已开展对专业化的追求,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意识到,起码一部分资深律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这对于青年律师来说,依然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因此,从现状来看,目前的形势应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而年轻律师是否能够做到专业化,根源应当是青年律师是否愿意走专业化道路。
青年律师在专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存与发展的矛盾。由于案源的不饱和状态和用钱高峰期的矛盾,能力的欠缺和对高端业务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很多青年律师出现了浮躁和困惑的心态。而部分资深律师对年轻律师只重使用、忽视培养的训练方式,更加重了年轻律师的心理不平衡。因此,年轻律师应当守住真诚的心,忍住寂寞,耐住痛苦,把律师作为终生的事业而看待,认清楚巩固、提高、专业化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用去想着怎么跳过此过程,这应该是人生的一种锤炼。任何律师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逃避的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生命周期都很短,甚至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七年之痒”,风生水起了一番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主要是公司设立之初,老板太想挣钱,致使公司的行为庸俗和扭曲。而比尔盖茨开始做微软时,他先考虑的肯定不是挣钱,而是怎样做软件。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想挣钱,你首先不能去想着挣钱,然后才能挣到钱。如果想做一名好律师,首先也不能去想名利双收,而应该去想怎么做好业务,怎么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法律服务产品,然后,才能真正地做到名利双收。浮躁,是把事情做好的敌人,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因为一浮躁,就会使行为扭曲。不用担心没有人脉,时间会慢慢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坚持,终归会有一天,青年律师会做到在短暂的谈话时间里,明确挑剔的专业客户的法律需求和困惑,让客户产生合作的需求。青年律师从最初整理材料开始,然后学习怎么写文件,再有资格去签发文件,到最后客户只找自己、不找合伙人,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程。成功的人往往就是那个在最艰苦的时候,还在做麦田守望者的人。最后,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执业的平台,应当积极为青年律师创造发展的外部条件。
年轻律师应该如何发展,是依靠自身力量去残酷的环境中拼搏?还是依托师傅的传、帮、带?还是依托整个律所的平台和团队?笔者认为,一开始就让年轻律师独立操作,其结果只能是照猫画虎,那对律师、对事务所、对客户都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律师所面对的客户法律意识越来越高,越来越成熟,很多领域如保险、金融、房地产、证券等的客户本身就高学历、高智商,其在该领域的经验和法律知识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正因为这样,那些客户就不会满足于一般法律服务,而希望得到高价值、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的法律服务产品要专业化,甚至是创新的。另外,现在法律浩如烟海,基本没有律师能够说出1979年至今这20年间国家出台了多少部法律、法规,这就给提供法律服务增加了难度。如此情况下,年轻律师如果没经过系统训练,去给一个年长的、更懂本专业的客户提供法律服务就如同痴人说梦。律师业现在越来越专业,很难想象,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生敢在没人带的情况下做手术。我们律师也一样,必须在前辈的指点下才可能去思考总结,才会发觉思维是否严密、是否缺陷。国外,年轻律师入行前均会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培训,半年、一年甚至更长,但我们还做不到。所以,我们现有的律师事务所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师父带徒弟。当然,每个师父水平会有高低,每个师父的心态和侧重点会有区别,每个年轻律师的领悟能力也会有区别,这对年轻律师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关键是,跟着师父走,但不能受师父局限,一定要有相对独立性。因为完成系统的学习和提高,还得靠自己,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关键。而相比师父的传、帮、带,依托一个更强有力的团队作为腾飞的平台,对年轻律师来说应该要更理想,更是一条发展的捷径,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即使在事务所里旁听其他律师讨论案件,也要比自己冥思苦想要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为一个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起系统的人才梯队培养制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考核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流水线制度,即:在总结和归纳科学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律师事务所内部培养的青年律师,都能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和高效的方式对诉讼和非诉讼事务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各带各的徒弟,十个手指不一样长”的不利局面。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年青律师的培养和发展课题,针对任何一个律师事务所来说,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不但需要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的不断努力,年青律师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树立正确的执业理念,才能实现全面的共赢。
第5篇 青年律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把当代诗人贾岛的这首诗用在正踌躇满志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千辛万苦通过司法考试的我们,真的还需要花“十年磨剑”的功夫吗?笔者认为是的,作为一名刚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来说,不将律师职业作为毕生的理想,没有长时间不断地忍耐和积累的精神,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中脱颖而出。
当我们还沉浸在电视剧中描写的律师形象或者社会上种种对律师的传说之中,认为律师必定坐拥香车豪宅,潇洒自由;认为律师是追求法律正义的勇士等等。
然而现实生活中,律师的生活和工作并非如此。
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律师的平均收费还不如出租车行业,年毛收入不足10万元。上海市律协一项调查显示,全市律师28亿元总收入中,80%的收入由20%的律师创造。广东省的调查结果是,律师收入呈金字塔式,10%处于顶端,约20%处于偏上,而70%以上的律师则生活艰难。重庆市律师执业报告中,部分律师特别是青年律师,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江浙一些地区,执业第一年的律师月薪只有1000元。律师行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现实是,律师也并不像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潇洒风光。
在各种民事活动中,律师的身份仅仅是一个民间人士。周旋于各种机构及人员中间,律师们总是如履薄冰,举步艰难。追求法律正义,还是干脆做成商人,两方面的冲突时刻在煎熬着他们。由天使变成魔鬼,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作为一名青年律师,我们应该如何磨好自己手上的剑,如何面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呢?笔者在做了各方面收集后,总结出如下观点:
首先,青年律师应当正确对待收入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青年律师应当理解与资深律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举例来说,一个人的家中,挣钱最多的不会是爷爷,也不会是孙子,肯定是父母,以后孙子会取代父母的地位,同样,孙子的地位以后也会被孙子的子女所取代。律师业也这么一代一代地走过来。经过多年的堆积资深律师成了中坚,很多业务可能都盯着资深律师而来的,但十年后,应该就是盯着青年律师而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青年律师是不是有这份雄心和力量,来取得客户的信任。所以,钱对于青年律师的确是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但应该客观和辨证地看待。单纯的提成制会毁了律师业,因为它会让律师过度商业化,变得没有理想,只向往金钱,致使有经验的律师不去培养后人,不去赡养前辈,而只顾着挣钱。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性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青年律师来说,在积累经验、能力、人脉的阶段,最应该坚持的应是“忠诚”二字,既包括对自己的团队的忠诚,也包括对客户的忠诚。具备了忠诚,才能在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才能逐步取得客户的信任,把事情做好,不能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
其次,青年律师如何处理在面对专业化时的矛盾。
从专业化的必要性来看,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对一个事务所来说,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非常大,法律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什么业务都做,就很有可能什么业务都做不精,就不可能提供深层次的有价值服务。对一个律师来讲,如果什么都做,时间长了就会困惑,面上谈起来好象都懂一点,但实际上却没一个方面是很精的或者说做得很深,这对日后成为成功律师是一种阻碍。律师作为专业人士,职业性质也要求我们对某一方面法律法规、实务操作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去见客户,给你客户提供意见,或者帮助他做一些事情,否则就是外科医生动手术,一刀下去却对后果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风险就可想而知。但是,专业化是受到法律服务市场大环境和律师事务所专业定位的小环境限制的,也是受到律师个人能力、爱好限制的,我们一方面应该主动追求专业化,但另一方面也绝不应不顾客观实际地盲目追求专业化。一个律师在专业化时,还应看看周边律师是不是能做配合,如果你和其他律师不能形成互补,大家不能相互配合,单个律师专业化也是走不远的。表面上看,律师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职业,但随着专业化发展,律师不应过于独立,应学会和其他律师配合。未来的律师不是强调自我独立的律师,而是把自己作为大型机器的一个零件,用大智慧去替代小聪明,发挥团队优势,这样才能摆脱挣作坊式辛苦钱的模式,去挣机械化流水线的钱。从目前的西北法律服务市场来说,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远远不够成熟和完善,表面看是法律服务专业化的客观阻碍,但换个角度来看,西北地区毕竟会发展,法律服务市场目前的无分工现象对我们来说反倒可以看做是机遇,只有走在其他人前边,才有可能成为区域市场的带头羊。从目前西北地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化基本还停留在理想化状态,极少数律师事务所虽已开展对专业化的追求,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意识到,起码一部分资深律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这对于青年律师来说,依然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因此,从现状来看,目前的形势应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而年轻律师是否能够做到专业化,根源应当是青年律师是否愿意走专业化道路。
青年律师在专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存与发展的矛盾。由于案源的不饱和状态和用钱高峰期的矛盾,能力的欠缺和对高端业务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很多青年律师出现了浮躁和困惑的心态。而部分资深律师对年轻律师只重使用、忽视培养的训练方式,更加重了年轻律师的心理不平衡。因此,年轻律师应当守住真诚的心,忍住寂寞,耐住痛苦,把律师作为终生的事业而看待,认清楚巩固、提高、专业化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用去想着怎么跳过此过程,这应该是人生的一种锤炼。任何律师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逃避的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生命周期都很短,甚至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七年之痒”,风生水起了一番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主要是公司设立之初,老板太想挣钱,致使公司的行为庸俗和扭曲。而比尔盖茨开始做微软时,他先考虑的肯定不是挣钱,而是怎样做软件。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想挣钱,你首先不能去想着挣钱,然后才能挣到钱。如果想做一名好律师,首先也不能去想名利双收,而应该去想怎么做好业务,怎么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法律服务产品,然后,才能真正地做到名利双收。浮躁,是把事情做好的敌人,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因为一浮躁,就会使行为扭曲。不用担心没有人脉,时间会慢慢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坚持,终归会有一天,青年律师会做到在短暂的谈话时间里,明确挑剔的专业客户的法律需求和困惑,让客户产生合作的需求。青年律师从最初整理材料开始,然后学习怎么写文件,再有资格去签发文件,到最后客户只找自己、不找合伙人,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程。成功的人往往就是那个在最艰苦的时候,还在做麦田守望者的人。最后,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执业的平台,应当积极为青年律师创造发展的外部条件。
年轻律师应该如何发展,是依靠自身力量去残酷的环境中拼搏?还是依托师傅的传、帮、带?还是依托整个律所的平台和团队?笔者认为,一开始就让年轻律师独立操作,其结果只能是照猫画虎,那对律师、对事务所、对客户都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律师所面对的客户法律意识越来越高,越来越成熟,很多领域如保险、金融、房地产、证券等的客户本身就高学历、高智商,其在该领域的经验和法律知识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正因为这样,那些客户就不会满足于一般法律服务,而希望得到高价值、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的法律服务产品要专业化,甚至是创新的。另外,现在法律浩如烟海,基本没有律师能够说出1979年至今这20年间国家出台了多少部法律、法规,这就给提供法律服务增加了难度。如此情况下,年轻律师如果没经过系统训练,去给一个年长的、更懂本专业的客户提供法律服务就如同痴人说梦。律师业现在越来越专业,很难想象,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生敢在没人带的情况下做手术。我们律师也一样,必须在前辈的指点下才可能去思考总结,才会发觉思维是否严密、是否缺陷。国外,年轻律师入行前均会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培训,半年、一年甚至更长,但我们还做不到。所以,我们现有的律师事务所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师父带徒弟。当然,每个师父水平会有高低,每个师父的心态和侧重点会有区别,每个年轻律师的领悟能力也会有区别,这对年轻律师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关键是,跟着师父走,但不能受师父局限,一定要有相对独立性。因为完成系统的学习和提高,还得靠自己,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关键。而相比师父的传、帮、带,依托一个更强有力的团队作为腾飞的平台,对年轻律师来说应该要更理想,更是一条发展的捷径,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即使在事务所里旁听其他律师讨论案件,也要比自己冥思苦想要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为一个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起系统的人才梯队培养制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考核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流水线制度,即:在总结和归纳科学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律师事务所内部培养的青年律师,都能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和高效的方式对诉讼和非诉讼事务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各带各的徒弟,十个手指不一样长”的不利局面。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年青律师的培养和发展课题,针对任何一个律师事务所来说,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不但需要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的不断努力,年青律师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树立正确的执业理念,才能实现全面的共赢。
第6篇 青年律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年度总结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把当代诗人贾岛的这首诗用在正踌躇满志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千辛万苦通过司法考试的我们,真的还需要花“十年磨剑”的功夫吗?笔者认为是的,作为一名刚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来说,不将律师职业作为毕生的理想,没有长时间不断地忍耐和积累的精神,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中脱颖而出。
当我们还沉浸在电视剧中描写的律师形象或者社会上种种对律师的传说之中,认为律师必定坐拥香车豪宅,潇洒自由;认为律师是追求法律正义的勇士等等。
然而现实生活中,律师的生活和工作并非如此。
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律师的平均收费还不如出租车行业,年毛收入不足10万元。上海市律协一项调查显示,全市律师28亿元总收入中,80%的收入由20%的律师创造。广东省的调查结果是,律师收入呈金字塔式,10%处于顶端,约20%处于偏上,而70%以上的律师则生活艰难。重庆市律师执业报告中,部分律师特别是青年律师,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江浙一些地区,执业第一年的律师月薪只有1000元。律师行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现实是,律师也并不像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潇洒风光。
在各种民事活动中,律师的身份仅仅是一个民间人士。周旋于各种机构及人员中间,律师们总是如履薄冰,举步艰难。追求法律正义,还是干脆做成商人,两方面的冲突时刻在煎熬着他们。由天使变成魔鬼,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作为一名青年律师,我们应该如何磨好自己手上的剑,如何面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呢?笔者在做了各方面收集后,总结出如下观点:
首先,青年律师应当正确对待收入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青年律师应当理解与资深律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举例来说,一个人的家中,挣钱最多的不会是爷爷,也不会是孙子,肯定是父母,以后孙子会取代父母的地位,同样,孙子的地位以后也会被孙子的子女所取代。律师业也这么一代一代地走过来。经过多年的堆积资深律师成了中坚,很多业务可能都盯着资深律师而来的,但十年后,应该就是盯着青年律师而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青年律师是不是有这份雄心和力量,来取得客户的信任。所以,钱对于青年律师的确是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但应该客观和辨证地看待。单纯的提成制会毁了律师业,因为它会让律师过度商业化,变得没有理想,只向往金钱,致使有经验的律师不去培养后人,不去赡养前辈,而只顾着挣钱。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性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青年律师来说,在积累经验、能力、人脉的阶段,最应该坚持的应是“忠诚”二字,既包括对自己的团队的忠诚,也包括对客户的忠诚。具备了忠诚,才能在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才能逐步取得客户的信任,把事情做好,不能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
其次,青年律师如何处理在面对专业化时的矛盾。
从专业化的必要性来看,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对一个事务所来说,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非常大,法律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什么业务都做,就很有可能什么业务都做不精,就不可能提供深层次的有价值服务。对一个律师来讲,如果什么都做,时间长了就会困惑,面上谈起来好象都懂一点,但实际上却没一个方面是很精的或者说做得很深,这对日后成为成功律师是一种阻碍。律师作为专业人士,职业性质也要求我们对某一方面法律法规、实务操作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去见客户,给你客户提供意见,或者帮助他做一些事情,否则就是外科医生动手术,一刀下去却对后果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风险就可想而知。但是,专业化是受到法律服务市场大环境和律师事务所专业定位的小环境限制的,也是受到律师个人能力、爱好限制的,我们一方面应该主动追求专业化,但另一方面也绝不应不顾客观实际地盲目追求专业化。一个律师在专业化时,还应看看周边律师是不是能做配合,如果你和其他律师不能形成互补,大家不能相互配合,单个律师专业化也是走不远的。表面上看,律师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职业,但随着专业化发展,律师不应过于独立,应学会和其他律师配合。未来的律师不是强调自我独立的律师,而是把自己作为大型机器的一个零件,用大智慧去替代小聪明,发挥团队优势,这样才能摆脱挣作坊式辛苦钱的模式,去挣机械化流水线的钱。从目前的西北法律服务市场来说,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远远不够成熟和完善,表面看是法律服务专业化的客观阻碍,但换个角度来看,西北地区毕竟会发展,法律服务市场目前的无分工现象对我们来说反倒可以看做是机遇,只有走在其他人前边,才有可能成为区域市场的带头羊。从目前西北地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化基本还停留在理想化状态,极少数律师事务所虽已开展对专业化的追求,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意识到,起码一部分资深律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这对于青年律师来说,依然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因此,从现状来看,目前的形势应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而年轻律师是否能够做到专业化,根源应当是青年律师是否愿意走专业化道路。
青年律师在专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存与发展的矛盾。由于案源的不饱和状态和用钱高峰期的矛盾,能力的欠缺和对高端业务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很多青年律师出现了浮躁和困惑的心态。而部分资深律师对年轻律师只重使用、忽视培养的训练方式,更加重了年轻律师的心理不平衡。因此,年轻律师应当守住真诚的心,忍住寂寞,耐住痛苦,把律师作为终生的事业而看待,认清楚巩固、提高、专业化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用去想着怎么跳过此过程,这应该是人生的一种锤炼。任何律师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逃避的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生命周期都很短,甚至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七年之痒”,风生水起了一番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主要是公司设立之初,老板太想挣钱,致使公司的行为庸俗和扭曲。而比尔盖茨开始做微软时,他先考虑的肯定不是挣钱,而是怎样做软件。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想挣钱,你首先不能去想着挣钱,然后才能挣到钱。如果想做一名好律师,首先也不能去想名利双收,而应该去想怎么做好业务,怎么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法律服务产品,然后,才能真正地做到名利双收。浮躁,是把事情做好的敌人,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因为一浮躁,就会使行为扭曲。不用担心没有人脉,时间会慢慢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坚持,终归会有一天,青年律师会做到在短暂的谈话时间里,明确挑剔的专业客户的法律需求和困惑,让客户产生合作的需求。青年律师从最初整理材料开始,然后学习怎么写文件,再有资格去签发文件,到最后客户只找自己、不找合伙人,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程。成功的人往往就是那个在最艰苦的时候,还在做麦田守望者的人。最后,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执业的平台,应当积极为青年律师创造发展的外部条件。
年轻律师应该如何发展,是依靠自身力量去残酷的环境中拼搏?还是依托师傅的传、帮、带?还是依托整个律所的平台和团队?笔者认为,一开始就让年轻律师独立操作,其结果只能是照猫画虎,那对律师、对事务所、对客户都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律师所面对的客户法律意识越来越高,越来越成熟,很多领域如保险、金融、房地产、证券等的客户本身就高学历、高智商,其在该领域的经验和法律知识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正因为这样,那些客户就不会满足于一般法律服务,而希望得到高价值、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的法律服务产品要专业化,甚至是创新的。另外,现在法律浩如烟海,基本没有律师能够说出1979年至今这20年间国家出台了多少部法律、法规,这就给提供法律服务增加了难度。如此情况下,年轻律师如果没经过系统训练,去给一个年长的、更懂本专业的客户提供法律服务就如同痴人说梦。律师业现在越来越专业,很难想象,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生敢在没人带的情况下做手术。我们律师也一样,必须在前辈的指点下才可能去思考总结,才会发觉思维是否严密、是否缺陷。国外,年轻律师入行前均会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培训,半年、一年甚至更长,但我们还做不到。所以,我们现有的律师事务所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师父带徒弟。当然,每个师父水平会有高低,每个师父的心态和侧重点会有区别,每个年轻律师的领悟能力也会有区别,这对年轻律师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关键是,跟着师父走,但不能受师父局限,一定要有相对独立性。因为完成系统的学习和提高,还得靠自己,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关键。而相比师父的传、帮、带,依托一个更强有力的团队作为腾飞的平台,对年轻律师来说应该要更理想,更是一条发展的捷径,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即使在事务所里旁听其他律师讨论案件,也要比自己冥思苦想要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为一个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起系统的人才梯队培养制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考核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流水线制度,即:在总结和归纳科学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律师事务所内部培养的青年律师,都能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和高效的方式对诉讼和非诉讼事务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各带各的徒弟,十个手指不一样长”的不利局面。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年青律师的培养和发展课题,针对任何一个律师事务所来说,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不但需要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的不断努力,年青律师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树立正确的执业理念,才能实现全面的共赢。
第7篇 青年律师年底考核个人总结怎么写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把当代诗人贾岛的这首诗用在正踌躇满志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千辛万苦通过司法考试的我们,真的还需要花“十年磨剑”的功夫吗?笔者认为是的,作为一名刚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来说,不将律师职业作为毕生的理想,没有长时间不断地忍耐和积累的精神,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中脱颖而出。
当我们还沉浸在电视剧中描写的律师形象或者社会上种种对律师的传说之中,认为律师必定坐拥香车豪宅,潇洒自由;认为律师是追求法律正义的勇士等等。
然而现实生活中,律师的生活和工作并非如此。
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律师的平均收费还不如出租车行业,年毛收入不足10万元。上海市律协一项调查显示,全市律师28亿元总收入中,80%的收入由20%的律师创造。广东省的调查结果是,律师收入呈金字塔式,10%处于顶端,约20%处于偏上,而70%以上的律师则生活艰难。重庆市律师执业报告中,部分律师特别是青年律师,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江浙一些地区,执业第一年的律师月薪只有1000元。律师行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现实是,律师也并不像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潇洒风光。
在各种民事活动中,律师的身份仅仅是一个民间人士。周旋于各种机构及人员中间,律师们总是如履薄冰,举步艰难。追求法律正义,还是干脆做成商人,两方面的冲突时刻在煎熬着他们。由天使变成魔鬼,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作为一名青年律师,我们应该如何磨好自己手上的剑,如何面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呢?笔者在做了各方面收集后,总结出如下观点:
首先,青年律师应当正确对待收入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青年律师应当理解与资深律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举例来说,一个人的家中,挣钱最多的不会是爷爷,也不会是孙子,肯定是父母,以后孙子会取代父母的地位,同样,孙子的地位以后也会被孙子的子女所取代。律师业也这么一代一代地走过来。经过多年的堆积资深律师成了中坚,很多业务可能都盯着资深律师而来的,但十年后,应该就是盯着青年律师而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青年律师是不是有这份雄心和力量,来取得客户的信任。所以,钱对于青年律师的确是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但应该客观和辨证地看待。单纯的提成制会毁了律师业,因为它会让律师过度商业化,变得没有理想,只向往金钱,致使有经验的律师不去培养后人,不去赡养前辈,而只顾着挣钱。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性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青年律师来说,在积累经验、能力、人脉的阶段,最应该坚持的应是“忠诚”二字,既包括对自己的团队的忠诚,也包括对客户的忠诚。具备了忠诚,才能在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才能逐步取得客户的信任,把事情做好,不能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
其次,青年律师如何处理在面对专业化时的矛盾。
从专业化的必要性来看,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对一个事务所来说,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非常大,法律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什么业务都做,就很有可能什么业务都做不精,就不可能提供深层次的有价值服务。对一个律师来讲,如果什么都做,时间长了就会困惑,面上谈起来好象都懂一点,但实际上却没一个方面是很精的或者说做得很深,这对日后成为成功律师是一种阻碍。律师作为专业人士,职业性质也要求我们对某一方面法律法规、实务操作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去见客户,给你客户提供意见,或者帮助他做一些事情,否则就是外科医生动手术,一刀下去却对后果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风险就可想而知。但是,专业化是受到法律服务市场大环境和律师事务所专业定位的小环境限制的,也是受到律师个人能力、爱好限制的,我们一方面应该主动追求专业化,但另一方面也绝不应不顾客观实际地盲目追求专业化。一个律师在专业化时,还应看看周边律师是不是能做配合,如果你和其他律师不能形成互补,大家不能相互配合,单个律师专业化也是走不远的。表面上看,律师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职业,但随着专业化发展,律师不应过于独立,应学会和其他律师配合。未来的律师不是强调自我独立的律师,而是把自己作为大型机器的一个零件,用大智慧去替代小聪明,发挥团队优势,这样才能摆脱挣作坊式辛苦钱的模式,去挣机械化流水线的钱。从目前的西北法律服务市场来说,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远远不够成熟和完善,表面看是法律服务专业化的客观阻碍,但换个角度来看,西北地区毕竟会发展,法律服务市场目前的无分工现象对我们来说反倒可以看做是机遇,只有走在其他人前边,才有可能成为区域市场的带头羊。从目前西北地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化基本还停留在理想化状态,极少数律师事务所虽已开展对专业化的追求,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意识到,起码一部分资深律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这对于青年律师来说,依然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因此,从现状来看,目前的形势应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而年轻律师是否能够做到专业化,根源应当是青年律师是否愿意走专业化道路。
青年律师在专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存与发展的矛盾。由于案源的不饱和状态和用钱高峰期的矛盾,能力的欠缺和对高端业务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很多青年律师出现了浮躁和困惑的心态。而部分资深律师对年轻律师只重使用、忽视培养的训练方式,更加重了年轻律师的心理不平衡。因此,年轻律师应当守住真诚的心,忍住寂寞,耐住痛苦,把律师作为终生的事业而看待,认清楚巩固、提高、专业化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用去想着怎么跳过此过程,这应该是人生的一种锤炼。任何律师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逃避的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生命周期都很短,甚至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七年之痒”,风生水起了一番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主要是公司设立之初,老板太想挣钱,致使公司的行为庸俗和扭曲。而比尔盖茨开始做微软时,他先考虑的肯定不是挣钱,而是怎样做软件。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想挣钱,你首先不能去想着挣钱,然后才能挣到钱。如果想做一名好律师,首先也不能去想名利双收,而应该去想怎么做好业务,怎么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法律服务产品,然后,才能真正地做到名利双收。浮躁,是把事情做好的敌人,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因为一浮躁,就会使行为扭曲。不用担心没有人脉,时间会慢慢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坚持,终归会有一天,青年律师会做到在短暂的谈话时间里,明确挑剔的专业客户的法律需求和困惑,让客户产生合作的需求。青年律师从最初整理材料开始,然后学习怎么写文件,再有资格去签发文件,到最后客户只找自己、不找合伙人,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程。成功的人往往就是那个在最艰苦的时候,还在做麦田守望者的人。最后,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执业的平台,应当积极为青年律师创造发展的外部条件。
年轻律师应该如何发展,是依靠自身力量去残酷的环境中拼搏?还是依托师傅的传、帮、带?还是依托整个律所的平台和团队?笔者认为,一开始就让年轻律师独立操作,其结果只能是照猫画虎,那对律师、对事务所、对客户都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律师所面对的客户法律意识越来越高,越来越成熟,很多领域如保险、金融、房地产、证券等的客户本身就高学历、高智商,其在该领域的经验和法律知识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正因为这样,那些客户就不会满足于一般法律服务,而希望得到高价值、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的法律服务产品要专业化,甚至是创新的。另外,现在法律浩如烟海,基本没有律师能够说出1979年至今这20年间国家出台了多少部法律、法规,这就给提供法律服务增加了难度。如此情况下,年轻律师如果没经过系统训练,去给一个年长的、更懂本专业的客户提供法律服务就如同痴人说梦。律师业现在越来越专业,很难想象,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生敢在没人带的情况下做手术。我们律师也一样,必须在前辈的指点下才可能去思考总结,才会发觉思维是否严密、是否缺陷。国外,年轻律师入行前均会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培训,半年、一年甚至更长,但我们还做不到。所以,我们现有的律师事务所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师父带徒弟。当然,每个师父水平会有高低,每个师父的心态和侧重点会有区别,每个年轻律师的领悟能力也会有区别,这对年轻律师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关键是,跟着师父走,但不能受师父局限,一定要有相对独立性。因为完成系统的学习和提高,还得靠自己,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关键。而相比师父的传、帮、带,依托一个更强有力的团队作为腾飞的平台,对年轻律师来说应该要更理想,更是一条发展的捷径,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即使在事务所里旁听其他律师讨论案件,也要比自己冥思苦想要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为一个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起系统的人才梯队培养制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考核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流水线制度,即:在总结和归纳科学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律师事务所内部培养的青年律师,都能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和高效的方式对诉讼和非诉讼事务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各带各的徒弟,十个手指不一样长”的不利局面。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年青律师的培养和发展课题,针对任何一个律师事务所来说,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不但需要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的不断努力,年青律师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树立正确的执业理念,才能实现全面的共赢。
第8篇 青年律师年终考核个人总结怎么写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把当代诗人贾岛的这首诗用在正踌躇满志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千辛万苦通过司法考试的我们,真的还需要花“十年磨剑”的功夫吗?笔者认为是的,作为一名刚踏上律师道路的青年律师来说,不将律师职业作为毕生的理想,没有长时间不断地忍耐和积累的精神,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中脱颖而出。
当我们还沉浸在电视剧中描写的律师形象或者社会上种种对律师的传说之中,认为律师必定坐拥香车豪宅,潇洒自由;认为律师是追求法律正义的勇士等等。
然而现实生活中,律师的生活和工作并非如此。
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律师的平均收费还不如出租车行业,年毛收入不足10万元。上海市律协一项调查显示,全市律师28亿元总收入中,80%的收入由20%的律师创造。广东省的调查结果是,律师收入呈金字塔式,10%处于顶端,约20%处于偏上,而70%以上的律师则生活艰难。重庆市律师执业报告中,部分律师特别是青年律师,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江浙一些地区,执业第一年的律师月薪只有1000元。律师行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现实是,律师也并不像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潇洒风光。
在各种民事活动中,律师的身份仅仅是一个民间人士。周旋于各种机构及人员中间,律师们总是如履薄冰,举步艰难。追求法律正义,还是干脆做成商人,两方面的冲突时刻在煎熬着他们。由天使变成魔鬼,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作为一名青年律师,我们应该如何磨好自己手上的剑,如何面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呢?笔者在做了各方面收集后,总结出如下观点:
首先,青年律师应当正确对待收入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青年律师应当理解与资深律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举例来说,一个人的家中,挣钱最多的不会是爷爷,也不会是孙子,肯定是父母,以后孙子会取代父母的地位,同样,孙子的地位以后也会被孙子的子女所取代。律师业也这么一代一代地走过来。经过多年的堆积资深律师成了中坚,很多业务可能都盯着资深律师而来的,但十年后,应该就是盯着青年律师而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青年律师是不是有这份雄心和力量,来取得客户的信任。所以,钱对于青年律师的确是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但应该客观和辨证地看待。单纯的提成制会毁了律师业,因为它会让律师过度商业化,变得没有理想,只向往金钱,致使有经验的律师不去培养后人,不去赡养前辈,而只顾着挣钱。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性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青年律师来说,在积累经验、能力、人脉的阶段,最应该坚持的应是“忠诚”二字,既包括对自己的团队的忠诚,也包括对客户的忠诚。具备了忠诚,才能在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才能逐步取得客户的信任,把事情做好,不能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
其次,青年律师如何处理在面对专业化时的矛盾。
从专业化的必要性来看,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对一个事务所来说,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非常大,法律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什么业务都做,就很有可能什么业务都做不精,就不可能提供深层次的有价值服务。对一个律师来讲,如果什么都做,时间长了就会困惑,面上谈起来好象都懂一点,但实际上却没一个方面是很精的或者说做得很深,这对日后成为成功律师是一种阻碍。律师作为专业人士,职业性质也要求我们对某一方面法律法规、实务操作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去见客户,给你客户提供意见,或者帮助他做一些事情,否则就是外科医生动手术,一刀下去却对后果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风险就可想而知。但是,专业化是受到法律服务市场大环境和律师事务所专业定位的小环境限制的,也是受到律师个人能力、爱好限制的,我们一方面应该主动追求专业化,但另一方面也绝不应不顾客观实际地盲目追求专业化。一个律师在专业化时,还应看看周边律师是不是能做配合,如果你和其他律师不能形成互补,大家不能相互配合,单个律师专业化也是走不远的。表面上看,律师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职业,但随着专业化发展,律师不应过于独立,应学会和其他律师配合。未来的律师不是强调自我独立的律师,而是把自己作为大型机器的一个零件,用大智慧去替代小聪明,发挥团队优势,这样才能摆脱挣作坊式辛苦钱的模式,去挣机械化流水线的钱。从目前的西北法律服务市场来说,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远远不够成熟和完善,表面看是法律服务专业化的客观阻碍,但换个角度来看,西北地区毕竟会发展,法律服务市场目前的无分工现象对我们来说反倒可以看做是机遇,只有走在其他人前边,才有可能成为区域市场的带头羊。从目前西北地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化基本还停留在理想化状态,极少数律师事务所虽已开展对专业化的追求,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意识到,起码一部分资深律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这对于青年律师来说,依然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因此,从现状来看,目前的形势应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而年轻律师是否能够做到专业化,根源应当是青年律师是否愿意走专业化道路。
青年律师在专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存与发展的矛盾。由于案源的不饱和状态和用钱高峰期的矛盾,能力的欠缺和对高端业务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很多青年律师出现了浮躁和困惑的心态。而部分资深律师对年轻律师只重使用、忽视培养的训练方式,更加重了年轻律师的心理不平衡。因此,年轻律师应当守住真诚的心,忍住寂寞,耐住痛苦,把律师作为终生的事业而看待,认清楚巩固、提高、专业化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用去想着怎么跳过此过程,这应该是人生的一种锤炼。任何律师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逃避的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生命周期都很短,甚至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七年之痒”,风生水起了一番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主要是公司设立之初,老板太想挣钱,致使公司的行为庸俗和扭曲。而比尔盖茨开始做微软时,他先考虑的肯定不是挣钱,而是怎样做软件。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想挣钱,你首先不能去想着挣钱,然后才能挣到钱。如果想做一名好律师,首先也不能去想名利双收,而应该去想怎么做好业务,怎么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法律服务产品,然后,才能真正地做到名利双收。浮躁,是把事情做好的敌人,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因为一浮躁,就会使行为扭曲。不用担心没有人脉,时间会慢慢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坚持,终归会有一天,青年律师会做到在短暂的谈话时间里,明确挑剔的专业客户的法律需求和困惑,让客户产生合作的需求。青年律师从最初整理材料开始,然后学习怎么写文件,再有资格去签发文件,到最后客户只找自己、不找合伙人,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程。成功的人往往就是那个在最艰苦的时候,还在做麦田守望者的人。最后,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执业的平台,应当积极为青年律师创造发展的外部条件。
年轻律师应该如何发展,是依靠自身力量去残酷的环境中拼搏?还是依托师傅的传、帮、带?还是依托整个律所的平台和团队?笔者认为,一开始就让年轻律师独立操作,其结果只能是照猫画虎,那对律师、对事务所、对客户都是不负责任的。而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律师所面对的客户法律意识越来越高,越来越成熟,很多领域如保险、金融、房地产、证券等的客户本身就高学历、高智商,其在该领域的经验和法律知识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正因为这样,那些客户就不会满足于一般法律服务,而希望得到高价值、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提供的法律服务产品要专业化,甚至是创新的。另外,现在法律浩如烟海,基本没有律师能够说出1979年至今这20年间国家出台了多少部法律、法规,这就给提供法律服务增加了难度。如此情况下,年轻律师如果没经过系统训练,去给一个年长的、更懂本专业的客户提供法律服务就如同痴人说梦。律师业现在越来越专业,很难想象,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生敢在没人带的情况下做手术。我们律师也一样,必须在前辈的指点下才可能去思考总结,才会发觉思维是否严密、是否缺陷。国外,年轻律师入行前均会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培训,半年、一年甚至更长,但我们还做不到。所以,我们现有的律师事务所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师父带徒弟。当然,每个师父水平会有高低,每个师父的心态和侧重点会有区别,每个年轻律师的领悟能力也会有区别,这对年轻律师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关键是,跟着师父走,但不能受师父局限,一定要有相对独立性。因为完成系统的学习和提高,还得靠自己,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关键。而相比师父的传、帮、带,依托一个更强有力的团队作为腾飞的平台,对年轻律师来说应该要更理想,更是一条发展的捷径,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即使在事务所里旁听其他律师讨论案件,也要比自己冥思苦想要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为一个律师事务所,应当建立起系统的人才梯队培养制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考核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流水线制度,即:在总结和归纳科学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律师事务所内部培养的青年律师,都能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和高效的方式对诉讼和非诉讼事务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各带各的徒弟,十个手指不一样长”的不利局面。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年青律师的培养和发展课题,针对任何一个律师事务所来说,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不但需要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的不断努力,年青律师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树立正确的执业理念,才能实现全面的共赢。
第9篇 青年干部驻村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作为进驻镇村的工作组干部,感到十分荣幸。驻村以来,在工作组组长的带领下,在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三查两建一发展”的工作主题,认真履行驻村工作职责,确保了驻村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得到镇委镇政府和村群众的一致好评。现将九个月来的驻村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调查摸底,摸清村情民意
驻村后,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村的基本情况,掌握矛盾产生的根源,我和工作组成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一是“请进来”。分别将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请到村委会,召开村两委班子扩大会议,详细听取了党员干部、群众对村班子评价,了解当地民情风俗、经济发展情况、村发展计划、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使工作组初步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情况。二是“走出去”。为进一步了解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发展本村经济的意见和建议,有选择性地重点访问了本村个体老板、种养能手、老党员、困难户等不同层次的村民代表。了解群众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他们解决哪些问题,真实地了解到农民的现状和实情。通过深入的调查摸底,整理出当地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掌握了村情民意,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了今后的工作思路。
(二)全力以赴,全心全意为民办好事实事
驻村以来,我紧紧围绕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在驻村工作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各级和驻村有关联的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一是积极与市农机局结合,协调资金18.2万元,为村的主要街道架设了路灯;为村里的农机合作社项目建设,解决补助资金5万元;为村里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建设,解决补助资金1万元。二是与市联创化工集团公司和市园林局结合,修建村内游园,预算投资41万元,目前游园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三是与市交通局结合,修建村里道路边渠1250米,预算投资65.5万元,目前,为配合游园项目建设,边渠中段已正在施工,交通局首批补助资金15万元已获批。四是修建景观街一条,长250米,进行硬化、绿化、美化,投资6.8万元。五是帮助村里引进项目两个。苗圃园林项目,投资40余万元;饮料容器制做加工项目,投资20余万元。通过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树立村两委形象和威信,增强群众发展的信心,也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抓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建设好村委领导班子
驻村伊始适逢村委会换届选举,作为驻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确保村委换届工作顺利完成是检验驻村干部是否有能力去帮助村委会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做足准备,全力以赴,确保村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根据镇委、镇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本村委会的实际情况,协助村党组织整顿好基层班子,精心挑选和物色好新xx届的村委会成员,采取措施切实提高了村“两委”交叉任职比例,不断增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依法依规顺利进行,圆满完成本届村委会选举工作。随着两名村委委员的成功选出,村支、村两委班子得以健全,接着,村村民小组换届和村民代表,监督,理财小组推选等工作也均圆满完成,村民自治组织得以健全。
(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了村级班子的战斗力
驻村期间,我和工作组成员紧紧围绕“三查两建一发展”的工作主题,把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作首要任务来抓。一是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工作程序,帮助村委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村级管理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二是为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素质,先后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学习“xxxx”重要思想和xx大文件精神达20余次,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大力强化他们宗旨观念和责任,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五)狠抓自身建设,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作为驻村干部,我们虽然学历比较高,但是在机关工作时间比较多,基层工作经验较少。对此,我们驻村工作组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虚心向群众学习。我们驻村工作组在以组长为首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各种政策、涉农文件和各种农业科学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力争做到自己受教育,群众得实惠,自觉做“xxxx”重要思想和农村各项政策的“宣传队”,推动农村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工作队”,为农民群众解疑难、办实事的“服务队”。
二、存在问题
驻村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工作经验缺少,工作新局面还待打开。由于参加工作以来都在局委工作,我基层工作经验缺少,对农村工作还是按上级部门的安排进行,自身独创性工作开展不够,工作新局面有待进一步打开。二是经济活动能力较弱,发展当地经济不堪理想。由于驻村时间短,发展经济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加上村经济条件所限,在发展当地经济工作上还有待提高。
三、工作感受
一是要转变观念、转变感情。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从机关来的就居高临下,摆架子。下基层驻农村,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定位,工作环境变了,工作内容变了,自己也得跟着变。怎样改变自己,当地的干部群众就是老师,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尽快进入角色,投入工作,通过学习和工作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二是要认真积累经验。我是从机关部门下来的干部,基层工作经验、经历比较缺乏,因此,下基层锻炼,到这样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去学习实践,要认真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学习基层的干部是怎样驾驭复杂局面,是怎样处置具体问题的,是怎样推进各项工作的。
三是要着力提高能力。我认为,我们来自机关的同志可能专业能力强一些,但是处理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等方面的能力要比基层干部要弱得多,这就需要我们到基层实践中去向村支两委干部学习,真刀真枪地干一干,自己动手操练操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要学会联系群众、沟通群众的方式、方法,学会从实际出发去做一件件实事,还要学会团结同事,同基层干部、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四、工作建议
1、村原来一直是镇的老先进村,造成村里不稳定和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在于领导班子。建议镇党委要把村的两委班子建设作为村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抓好,村支两委成员要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努力把村的两委班子建设成一个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模范班级。
2、村干部群众目前的精神状态和创业热情非常高涨,目前在建和拟建项目,工程量大,投资额高,镇既要引导和保护好村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又要对项目建设给以必要的指导、管理和支持,以确保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坚决杜绝因项目建设而产生的新的问题和矛盾,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
3、镇里的组织、农经、管理区等部门,要进一步指导和协调好村里目前正在稳定推进的财务账目理财工作,协调好原任支书、村长、理财小组的关系,既要坚持原则,真正把大的财务问题清查出来,又要讲究方法,不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使理财工作健康推进,使群众反映强烈的财务问题早日得以解决。4、对于涉及部分群众切身利益的宅基地、耕地承包费问题,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支书、村长,要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正视现实,不回避矛盾,敢于碰硬,抓住全镇空心村治理和秋收后统一耕作的有利时机,积极、稳妥、扎实推进,争取问题的圆满解决。
第10篇 青年志愿者分队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上周我很幸运的加入了我们管理学院的青分队,刚刚开始,我对这个组织的活动和项目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认为青分队绝对是一个很培养锻炼能力的地方,既然选择了它,我希望自己可以努力工作,为青分队奉献我的一份力量。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认识到:第一,应该多向有经验的学长学姐学习。当你做活动之前听听同学和其他干部的意见,向队长和学生会干事咨询,可以使你的活动的思路更加新颖,计划更加完美,宣传更加到位,这样我们的工作和开展活动就会更好。有时我们自己做活动的时候,认为自己可能做的不错了,但有时和其他院系的同学一起交流的时候,就可以更加的看到他们在工作时的优点和他们好的工作特点,我们完全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同时,现在网络十分方便,我们应该通过互联网,在网上看看别的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怎么做的,看看各个城市的青年志愿者们是怎么为大家服务的。从中找到新的活动的灵感。对于别的部门别的院系开展的活动,多多留意,学习他们活动的优点,发现他们的不足,从而为以后本部门做好类似的活动积累经验。
第二,在做项目和安排志愿者服务活动时,注意活动本身的效果与后期总结与宣传,注意无意义活动与有意义活动。尽量让活动开展得有效果,做就要使我们开展的活动真正有意义,让同学们得到了什么或使别人得到了什么,做就做在校内外有影响的活动,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平台。可能有意外的情况使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汲取经验,写好总结。
第三,我发现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很多同学反映经常有各种活动是要青年志愿者参加帮忙甚至是凑人数做什么事情,同学们好不容易去了反而别人态度还不好,这样确实很打击同学们的热情。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作为干部是同学们中先进分子,积极分子,必须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给同学们带个好头.这样同学才可以相信你,支持你,拥护你,愿意参加你策划开展的活动。而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更是如此,我们更是能让不是很想愿意参加活动的同学参加我们的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得到快乐,感受到喜悦,体会到收获,这样我们的活动也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