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全班到了八岭山中学去进行教学课程实践活动,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心中还是有很多想法的。
每天都在上着比较无聊的教育学的课程,同学们普遍都存在一些厌学的情绪,并不是我们不喜欢教育学,而是那些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让我们对教育学的课提不起半点精神,我们在这种苦痛中依然咬紧牙学着。还清楚的记得《恰同学少年》中,徐特立带领毛泽东他们去观察小学课堂后,然后全班进行激烈地讨论教育的情景,我时常想到我们的课到底什么时候能像一百年以前那样去上课啊!似乎这次实践活动满足了我好久之前的想法。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些准备,主要准备记录一堂课中所涉及的一些教学论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我翻着这两本教材的一些内容,提前写下的记录的基本框架。等我翻完它们时,我发现上面的很多内容根本就与一堂课中能记录的完全无关,有很多是一些介绍属性、功能、特点的知识,还有的更多是一些教育家的理论,这些东西在实践中很少能运用。正像陈竞蓉老师所说的,一些理论研究者说的很有道理,很多人会结合多种观点,并走上“中间的路线”,但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却难以去把握那些,要么“偏左”,要么“偏右”。所以这些理论对我去记录一堂课的时候似乎也很不好把握,能记录的也是一些基本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行为的内容。但我尽量去找能够被记录的知识(显性和隐形的)。但是今天的听课结果让我觉得我们的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别更大,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实际。
今天给我们讲课的是一位市级特级教师,她所讲的是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这位教师以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背景,然后进行提问作答并给予反馈和拓展;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翻译课文,并对不太懂的句子采取小组竞争提问与作答的形式进行;最后引导学生以发现式来疏通文义。一节课对于学习一篇文言文散文来说肯定不够,我的记录也随着下课铃的响起而结束。在这节课中,老师采取多种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也被调动起来,达到了文言文游记的认知目标以及部分的情感目标,而且教学行为也达到了一种比较高的水平。我重点记录了一下这位老师的提问行为,我所记录的就有八十多次,实际的比我记录的肯定会更大,这种行为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使课堂更有活力。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我觉得其中还是有一些不足的。《满井游记》作为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来说,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固然很重要,但如何领导学生去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更多的去跟随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去体会其中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及价值观的建构。至于技能方面,虽然我们不再用文言文去写作,都是作者的感情的表现方式依然值得让学生去感悟和借鉴。至于学生心理发面,老师就更难去怎样掌控了。
我们在学习教育学的理论的时候,好像把所有的东西都要注意到,但真正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很难做到,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的问题上有很多需要去做。我们整天在学校里学着那些理论,有人把理论被的滚瓜烂熟,但实际教学中需要做的更多。所以,针对我们去枣林小学去实习的事情,我并不是很赞成。不光是我觉得我们的专业知识学的不够,更重要的是我觉得理论与实践中有很大的区别,我怕我“误人子弟”,结果去了后连课堂管理的能力都不够,有何谈去教学,很多人都被这样打击了。但后来想想,如果不是实践的话,我也可能不会有这么深的感受,对我们来说可能会促进我们的学习。在实践中,我们学到了要更好的学习理论,但是理论又怎样去真正解决实际的一些问题,这却是一个问题。之所以很多人在批评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正是因为理论在解决现实的问题时,遇到了困惑。
八岭山中学的校长后来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学校的教育实践与改革情况,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困惑。学校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教育改革,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旨在“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我为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感到十分钦佩。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的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并尝试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并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素质,优化教师队伍。此外,还建立一套从备课、上课到教学评价的完整灵活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外还建立相关的联系借鉴体系,在自己改革的基础上借鉴成功学校的经验,是改革更好的进行。作为一所农村的中学,能为学校的改革和管理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这是需要怎样的信念和意志。而这些,正是这些扎根在一线充满激情的农村教师所做的。
尤其让我触动的是校长在讲他们的困惑的时候,他脸上显出的焦虑的神情,甚至连言语也变得激动和嘶哑,我似乎好久没有体会到那种情感了。他谈到了很多学生的厌学问题,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相联系的问题,以及平行分班情况下的分层教学问题,最后还谈的师资力量和教师的专业化。他很恳切地希望我们的老师去给他们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我们的老师似乎没有怎样去做一些回答。其实这些问题老师在课堂中也讲过,而且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直到现在他们对于这些问题似乎仍然束手无策,而我们的老师也没给出什么具体的办法,有的只是叫我们要怎样怎样。那么多的研究在面对实践时,却没有给这些农村的教师提供一点帮助,这是这些教师的无知,还是那些研究的失败?陈方老师曾说,学一门学科需要三个条件:兴趣,努力和知道用处。很多同学就一直不知道教育学的用处,尽管有兴趣,也有努力,但却感觉不到有什么用处。教育学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去指导实践?多大程度上去运用到实践?我并不是倡导功利主义,而是教育学是急需要去运用,尤其在每个地方都在喊着“改革”的中国。
在这次活动的最后,校长又讲了一番触动我的话。他说:“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然后才是一种谋身的手段。”作为一名教师,需要自己的思想,正像梅贻琦所说的大学乃大师之谓也。教师需要一定的信念,教师要有献身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真正能在教师这个职业上有所贡献,真正对地起教师这个称号。同时,他也强调了教师需要有进取心,需要去终身学习。这是一个朴素的农村教师对于“教师”的看法,这应该会让很多人感到惭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功利社会,大学生的精神也被社会的这种气氛给腐蚀,想的都是以后如何赚钱,如何享受,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被“钱权”来衡量,真正去立志做出一点精神的事的人越来越少。我上次开玩笑说“知己难求”,结果被朋友说“不知人也”,或许是吧,也或许是知道的太多了就无知了。很多人出国后不想回来,并不是因为他不爱国,也不是他们在中国赚不到钱,而是他们不喜欢这种“中国式的尊严”,他们想保持自己心中的那份尊严。教师并不是未来找不到工作了才去选择的“保命路”,更不是为了混口饭吃的轻松活,她需要信念,她需要理想,更有一颗炙热的心。像我们这种未来的教师,心中又是怎么样的想法呢?是否能像那些朴素的农村教师一样,为着心中的那份教师梦不懈奋斗呢?
我只能将美好的祝愿送给未来,将努力献给现在!